2019-04-22 08:36 | 來源:新浪財經綜合 | 作者:未知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沒有誰愿意將丑聞公之于眾,ST剛泰卻很另類,不僅自曝家丑,還向監管層申請對公司股票實施“其他風險警示”。自此,公司成功“戴帽”,股票簡稱也由“剛泰控股”變更為“ST剛泰”,其中自然有著不得已的苦衷。
ST剛泰(3.620, -0.19, -4.99%)(維權):自曝家丑 情非得已
本刊記者 何艷
沒有誰愿意將丑聞公之于眾,ST剛泰卻很另類,不僅自曝家丑,還向監管層申請對公司股票實施“其他風險警示”。自此,公司成功“戴帽”,股票簡稱也由“剛泰控股”變更為“ST剛泰”,其中自然有著不得已的苦衷。
自曝42億元違規擔保
2019年4月10日晚,ST剛泰公告稱,公司近日發現,在部分借款糾紛案件中,存在由公司提供擔保嫌疑,經自查,相關擔保均與公司控股股東上海剛泰礦業有限公司(簡稱“剛泰礦業”)及其一致行動人或實際控制人徐建剛相關,但均未經公司有決策權限的決策機構批準,屬于違規為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提供擔保。公司涉及違規擔保42億元,目前尚未償還的本息合計約34億元,股東提供的質押擔保物約51億元。
徐建剛自稱以上借款的擔保,僅為名義擔保,其額外提供的質押擔保物約51億元,能夠足額覆蓋借款本息,不會給ST剛泰造成實質性損失。雖然實際控制人如此表態,但上市公司承擔擔保責任進而造成損失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公司股票于4月11日停牌,4月12日復牌,復牌后股價連續遭遇一字跌停。
此外,上市公司于2019年4月11日收到公司控股股東剛泰礦業、剛泰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剛泰集團”)發來的《執行裁定書》。公告顯示,關于深圳市紅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訴剛泰礦業實現擔保物權一案,經紅塔資產管理向法院申請執行,法院裁定拍賣剛泰礦業名下證券代碼為600687剛泰控股的365440057股的股票;關于紅塔資產管理訴剛泰集團實現擔保物權一案,經紅塔資產管理向法院申請執行,法院裁定拍賣剛泰集團名下證券代碼為600687剛泰控股的174299695股的股票。鑒于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的股權已遭到司法拍賣,上市公司將很可能遭到影響。
由于該次拍賣有可能導致剛泰控股實際控制權發生變更,此事也受到上交所的關注和問詢。上交所要求ST剛泰結合剛泰礦業、剛泰集團的負債情況和此次股權拍賣事項,說明其目前的實際控制狀態是否穩定,并就控制權可能發生變更以及拍賣過程和拍賣結果的不確定性充分提示風險。
證券維權律師表示,ST剛泰的實際控制人利用上市公司進行違規擔保比例超過凈資產的三分之二且未償還的擔保金額比例超過凈資產的一半,由于違規擔保是非常明確且嚴重的信披違規,公司極可能遭到投資者的索賠。
根據相關司法解釋,如果投資者于2019年4月10收盤時持有ST剛泰,并在2019年4月11日后賣出或仍持有并曾產生一定浮虧(無論是否解套)均可發起索賠,您只需將姓名、聯系電話與交易記錄(建議為Excel文件)發送到[email protected]的郵箱,參與由《證券市場紅周刊》“民間維權”欄目組織的索賠征集活動,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廣大投資者在獲得賠償前無需支付任何律師費用。
控股股東股份早已被凍結
事實上,ST剛泰如今的困局早有苗頭,2018年三季報顯示,剛泰礦業持有的ST剛泰全部股份已處于凍結狀態。同時,剛泰集團以及實際控制人徐建剛所持股份大多也被質押。
回顧公司發展歷程,自2013年轉型進入黃金飾品及黃金藝術品領域后,ST剛泰的業績一直呈現增長態勢。但是,公司卻在2018年發生業績爆雷,年報預告顯示,2018年公司預計凈利潤虧損8億元~11億元,同比下降246.75%~301.78%。如今,公司再爆巨額違規擔保問題,相關股東股份又被法院執行拍賣,實際控制人面臨變更的風險,這一切無疑讓業績下滑的ST剛泰雪上加霜。
具體看來,ST剛泰早在1993年就實現上市,其間,公司主營業務發生數次變化,上市最初幾年以貨物倉儲運輸業務、房地產業務及進出口貿易業務為主營;2000年~2002年改為以計算機系統網絡集成業務、軟件及技術服務為主營;2010年,公司主營業務完全變為房地產業務。
2013年,ST剛泰收購控股股東剛泰礦業旗下資產甘肅大冶地質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并出售浙江華盛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89.78%的股權,徹底退出房地產業務,并由此轉型進入黃金及黃金飾品銷售。之后憑借并購,公司在黃金珠寶領域率先布局“互聯網+珠寶”平臺,并獲得“互聯網珠寶第一股”的稱號。自2013年轉型進入黃金飾品及黃金藝術品領域后,ST剛泰業績一路走強。
Wind數據顯示,公司2014年歸母凈利潤實現同比上漲超過180%,而這也正是公司的“高光”時刻,進入2015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幅度放緩至38%左右,2017年這種增長乏力跡象愈發明顯,當年歸屬凈利潤同比上漲不足10%。直至2018年,ST剛泰業績連續增長的模式不再持續,不僅出現業績大幅下滑,而且預計最高虧損金額將高達11億元。■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