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5 11:31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未知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科創板讓我看到了奧克集團旗下多個新興產業飛速發展的前景。”憧憬著舞臺從場地到架構、從帷幕到臺本被逐步搭建起來,奧克集團董事局主席朱建民越來越興奮,“科技企業的春天已經來臨!”
“科創板讓我看到了奧克集團旗下多個新興產業飛速發展的前景。”憧憬著舞臺從場地到架構、從帷幕到臺本被逐步搭建起來,奧克集團董事局主席朱建民越來越興奮,“科技企業的春天已經來臨!”
奧克集團正在布局下一個十年。“發展方向依舊是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朱建民說,目前,奧克集團和科研部門正研發多個新產品,這些新產品可能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看到效益和效果,但它們是奧克的未來。
林淙 記者 劉向紅
“如虎添翼!”
作為從象牙塔里走出的科技創業者,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奧克集團董事局主席朱建民向上證報記者如是闡釋科創板之于科創企業的意義。
“我們就是一家科技創新型企業。”朱建民直言。從8萬元借款起步的大學校辦工廠,到年產值逾80億元的國內環氧乙烷衍生精細化工新材料行業的領軍企業,奧克集團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晶硅切割液制造商和最大的混凝土減水劑聚醚制造商,連續11年躋身中國化工企業500強。
“科創板讓我看到了奧克集團旗下多個新興產業飛速發展的前景。”憧憬著舞臺從場地到架構、從帷幕到臺本被逐步搭建起來,朱建民越來越興奮,“科技企業的春天已經來臨!”
科創板為科技企業“添翼”
“你看名字就知道了,科創板是在鼓勵科技創新型企業的發展。”與科研打了一輩子交道、在科研實驗中被炸斷一條腿的朱建民,對科技的力量篤信不疑。
2010年,奧克集團控股的奧克股份成功登陸創業板,成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第二家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面對周圍諸多以模式創新見長的公司,朱建民始終堅持用科技創新來打造企業的“護城河”。
“光靠各種模式創新是不夠的,一流強國的打造必須靠科技競爭力。而科創板對科技型企業及科研團隊的支持,顯然是超預期的,可以說是如虎添翼。”朱建民說。
當年從大學教師崗位上離開,依靠銀行借款和賒賬開始科技創業的朱建民,最能體會到科創企業起步時的艱辛,“最大的困難是沒錢!”
1992年,在辦奧克化學時,為了能借到近百萬元資金買設備和化工原材料,朱建民四處求人,“當時的感覺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連跳樓的心都有。”
“科技公司起步階段的時候,最需要的是資本去推一把。即將面世的科創板就是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朱建民認為,對科創企業而言,科創板就是最大的政策支持。
過去一年多時間里,奧克集團投資、孵化了多個高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項目。其中,與中科院合作創新的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項目完成了萬噸級中試放大,并正在進一步產業化;與遼寧科技大學轉移轉化的耐高溫無色聚酰亞胺項目,中標2018年國家工業強基項目。“有了科創板,我們在科技創新與技術轉移轉化的高質量產業發展上必將如虎添翼。”朱建民說。
隨著科創板漸行漸近,奧克集團的布局節奏進一步加快。以科技創業為初心,奧克從集團層面提出了創新經營產品平臺、科技創新與技術轉移轉化平臺、資本平臺和奧克文化平臺。
四大發展平臺中,朱建民非常看重科技創新與技術轉移轉化平臺。“這個平臺是奧克集團和遼寧省科技部門共同打造的,目的就是將一些好的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生產力。”朱建民在實際工作中經常發現,許多技術含量極高的項目因缺乏資金和運營能力而夭折,十分可惜。
“最近我正在思考,我們的技術轉移轉化平臺是否能針對科創板,選拔一些符合上市條件,又有實實在在技術的好苗子。”朱建民希望,在“學術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產業化”的全鏈條中,奧克能攻克技術轉移轉化這一制約科技創新與應用轉化的短板。
朱建民打趣道:“平臺公司有點像4×100米接力跑,前兩棒是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第四棒是產業化。這三棒實力都很強,唯獨第三棒技術轉移轉化非常弱,我們的技術轉移轉化平臺就是要在這個環節上實現突破。”
朱建民表示,這一孵化器不僅可以轉化奧克集團的技術成果,還可以轉化外部的項目。“未來設立投資基金后,也可以和這個平臺公司通力合作,瞄準優質項目持續跟投。”
盡管期盼殷切,但朱建民對于培育科創企業極有耐心,“如果三五年內能培養出幾家科創板上市公司,速度已經算是很快了,成功率達到50%就很高了。”
埋頭鍛造“金字招牌”
“是金子總會發光。”朱建民相信科創板會給企業帶來無限可能,“不過只有‘鍛好金’,科創企業才能在資本舞臺上綻放光彩。”
多年來,奧克集團一直在打造屬于自己的“金字招牌”。
新能源鋰電池電解液溶劑項目就是一個招牌。應用于該項目的“固載離子液體催化二氧化碳轉化制備碳酸二甲酯/乙二醇綠色工藝”成功解決了現有碳酸二甲酯(DMC)和乙二醇工藝能耗高、效率低、污水難處理的難題。
去年12月,由華東師范大學何鳴元院士、清華大學費維揚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韓布興院士等9位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技術成果屬于世界首創,國際領先。”
“‘世界首創,國際領先’這八個字可不是輕易給的,這是對奧克科技創新的高度肯定。”朱建民說,“為了這個科研項目,公司先后投入了1億多元,沒拿國家一分錢補貼。”
目前,萬噸級碳酸乙烯酯示范裝置項目已實現穩定運行,產品DMC品質達到電池級標準,乙二醇品質優于國家標準。據了解,奧克股份的DMC新工藝以EO為原料,繞開了PO供給受限的問題,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這個項目投產預示的不僅是企業未來兩三年的前景,很可能是企業五到十年的發展后勁。”朱建民說。
耐高溫無色透明聚酰亞胺(CPI)是奧克集團另一個“金字招牌”。CPI薄膜是應用于柔性OLED顯示器、柔性照明、柔性光伏太陽能電池、智能穿戴等高端電子品的核心材料之一,是國家航天航空等領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戰略材料之一。
最近熱門的柔性顯示屏,奧克集團早在2014年就開始關注了。2018年7月,奧克集團聚酰亞胺項目成功中標國家工業強基工程,成為全國唯一中標企業。
目前,奧克集團是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等技術創新平臺。
朱建民表示,科創板對于企業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尤其是對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型企業的支持力度很大,“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打造自己的‘金字招牌’。”
熟悉他的人知道,為了“奧克”這塊“金字招牌”,奧克集團的發展理念始終如一,正是這份恒心和專注,使其成為行業翹楚。
“奧克股份上市后募集了20多億元,面對房地產熱、開礦熱、金融投資熱時,我們絲毫沒有動心,堅持把募集資金全部用于搞技術創新和謀劃自身的戰略布局。”朱建民深有感觸地說,“做科創企業不能賺快錢,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布局下一個十年
市場波譎云詭,產品也有生命周期。作為奧克集團的領頭人,朱建民始終緊緊把握市場脈搏,走在科技的前沿。
“大趨勢、大市場、少競爭、高端化”,是朱建民從奧克的創業歷程和發展過程中總結出的成功之道。
第一個產品是要用到環氧乙烷的晶硅切割液。靠著晶硅切割液,奧克股份2010年成功上市,成為我國環氧乙烷精深加工行業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第二個產品是環氧乙烷的衍生品——減水劑聚醚單體。目前,奧克的高性能混凝土減水劑聚醚和聚乙二醇醫藥輔料等主導產品分別占有45%和70%左右的國內市場份額。
“晶硅切割液、減水劑聚醚單體這兩個產品,都是超前市場數年研發出來的。”朱建民說,“剛開發時,許多同行不理解,但事實證明了我們的預判是對的。”2018年,公司主營產品聚羧酸減水劑聚醚單體的銷量和銷售收入預計分別同比增長20%以上。
“未來30年、50年,奧克股份可能會有第二主業、第三主業、第四主業,但我相信,環氧乙烷永遠是第一主業。”朱建民堅定地說,環氧乙烷的發展空間仍然很大,有5000多種可開發的精細化工產品,不僅包括日常洗滌劑、香皂、牙膏、減水劑等,還能在頂尖的生命科學中用于生命蛋白的修復。
談及奧克股份2018年經營業績,朱建民的臉上難掩自豪。業績快報顯示,2018年公司預計營收達74.33億元,同比增長30.42%;凈利潤為3.23億元,同比增長54.35%。
翻開成績單不難看到,一方面,奧克股份的全國戰略布局持續發力,有效整合起百萬噸產能及區位優勢資源。在六大生產基地協同運營、實現全產全銷的同時,西南地區的基建開發也實現提速,進一步發揮了協同效應。另一方面,公司的產業鏈布局優勢開始顯現,乙烯等貿易業務穩健拓展,環氧乙烷裝置完成大修后保持高效穩定運行,提升了產品競爭力與縱向產業鏈的服務能力。
“雖然增長勢頭喜人,達到了我們去年年初的預期,但不能只追求持平,科技創新和盈利增長應該是齊頭并進的,這樣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朱建民說。
“你自己不往前走,只是等著、守著、看著、跟著別人跑,你有可能成為一流強企嗎?”在朱建民看來,創新既是奧克發展的目標,更是應當肩負的使命。
奧克集團正在布局下一個十年。“發展方向依舊是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朱建民說,目前,奧克集團和科研部門正研發多個新產品,這些新產品可能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看到效益和效果,但它們是奧克的未來。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