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債登托管數據顯示,10月末境外投資者持有的境內債券為14425.52億元,較9月末的托管量僅增加了2.53億元;而在此前的月份里,月度增量往往為數百億元。
11月22日,財政部發布《關于境外機構投資境內債券市場企業所得稅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8〕108號),明確自2018年11月7日起至2021年11月6日止,對境外機構投資境內債券市場取得的債券利息收入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
上述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的范圍不包括境外機構在境內設立的機構、場所取得的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債券利息。
文件信息還顯示,該通知已于11月7日下發。此次通知的下發,是在執行國務院此前的指令。
今年8月30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提出,為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鼓勵和吸引境外資本參與國內經濟發展,對境外機構投資境內債券市場取得的債券利息收入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政策期限暫定3年。
對此,北京某國有大行資管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隨著美聯儲加息進程的持續,中美利差不斷收窄,以前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可以比美國同期限國債高幾百bp,但過去幾個月已經壓縮到幾十bp,債券通上也出現資金凈流出的苗頭。免稅政策的明確,有助于提高外資機構投資收益,吸引外資持續流入中國債市。
“短期來看,此舉能夠吸引境外資本加大境內人民幣資產配置,改善金融項目平衡。”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近期受人民幣貶值及中美利差收窄影響,10月境外機構債券托管數量出現了20個月以來的首度環比負增長。而此前一段時期,正是持續的境外債券投資流入對保持跨境資金流動整體平衡,維持金融項目順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我國經常項目順差不斷縮小,甚至個別季度出現逆差的局面下。
從模糊到明確的稅收優惠
此前,我國對境外機構進入中國債券市場的稅收問題,除了國債和地方政府債明確免稅以外,其他券種的規定較為模糊。
所得稅方面,稅務部門要求利息收入按照10%的稅率征收,符合規定的鐵道債減半征收(5%);而資本利得則不征收所得稅。
較為模糊的是增值稅。
中金公司首席利率債分析師陳健恒指出,財稅36號文規定QFII的買賣價差不需要征收增值稅,但沒有對RQFII做出規定;財稅70號文對此進行了補充,指出RQFII在債券市場的買賣價差也不需要征收增值稅,但沒有明確利息是否征收增值稅。“由于兩個文件都沒有豁免增值稅對境外機構減免,因此此前市場的理解是需要對非國債和地方債的債券票息繳納6%的增值稅。”
陳健恒在調研中還發現,在實際操作中,稅務機關從未收取過這些稅,而境外投資者一般在運作層面又很規范,生怕未來惹什么麻煩,因此都往最嚴格的方向來理解。這導致很多境外投資者為了規避一切可能的稅務糾紛,干脆只投資國債。
中債登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0月末,境外機構持有債券規模為1.44億元,較上年末的9742億元增加了超過4600億元。其中,10月末境外機構持有的國債規模為1.08萬億,較上年末的6065億元增加約4700億元,國債增持規模甚至大于整體增幅。
免稅效應刺激資金流入
免稅帶來的效用之一,是讓外資機構不再將目光集中在中國國債上。
“外資機構實際上獲得了超國民待遇。”北京某券商資管部投資經理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外資機構的全面免稅,有望激發其投資熱情。
“國債的收益率現在不斷往下走,中美短期的國債利率已經倒掛了,長債未來也可能倒掛,吸引力已經大不如前。免稅效應下,外資機構會有動力尋找收益率更高的信用債做配置。”前述資管部投資經理認為。
數據顯示,截至11月21日,1年期中國國債收益率為2.50%,1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為2.67%,中美利差已經形成倒掛;10年期中國國債收益率為3.37%,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為3.06%,利差僅剩下31bp,而今年年初,10年期品種的利差還高達144bp。
同時,中債登托管數據顯示,10月末境外投資者持有的境內債券為14425.52億元,較9月末的托管量僅增加了2.53億元;而在此前的月份里,月度增量往往為數百億元。若綜合統計上清所同業存單、中票等品種的托管數據,10月末托管數據則低于9月末。
王青認為,免稅政策將對中美利差收窄起到一定對沖作用,未來數月境外機構債券托管數量有望恢復正增長,從而有助于穩定人民幣市場預期。由此,該項政策也可被視為當前穩外資、穩預期、穩金融的一項具體舉措。
此外,免稅3年之后的制度安排,或還需財政部做進一步部署,以打消境外投資者疑慮。
陳健恒指出,通知未明確3年之后稅務部門是否恢復稅收征收。對于境外投資者,如果要做一個長期的投資規劃,還是會很在意的。如果境內機構投資了一個3年期以上的債券,比如10年期的國開債,但3年之后,如果要開始收稅,那么現在投資的10年期債券就會面臨兩段收稅的可能性。
陳健恒進一步指出,對于歷史上存量的已經預扣過的稅款是否征收亦需作出規定,“如果不征收,那么這些預扣的稅款可能會一次性地體現為這些境外機構的額外投資收益,將極大地提高今年境外機構的投資收益,對境外機構是極大的利好。”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