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愛心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愛心人壽”)在“保險+醫療”領域連下兩棋子,與一般險企通過綜合性醫院介入有別的是,愛心人壽開設“愛小心門診”,將其定位服務于社區的醫療健康管理機構。
“另辟蹊徑”的愛心人壽,能否脫穎而出?對此,專家分析稱,模式創新值得肯定,但目前國內分級診療實現程度相對有效,若無優質的醫療資源,將無法吸引足夠的病患群體,此外,復制推廣綜合成本較高,加上數據信息獲取相對有限,能否有效轉化客戶資源也存不定,仍需進一步觀察。
痛點猶存,“保險+醫療”仍未打通
藍鯨保險注意到,近期,愛心人壽旗下愛心云(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3000萬元,事實上,這也是愛心人壽“保險+醫療”布局中,落下的第二顆旗子,今年9月上旬,愛心人壽參與投資建設的醫療機構“愛小心門診”開業,為其醫療機構布局的首次落地。
據了解,“愛小心門診”定位為面向家庭的全方位醫療健康服務平臺,“將結合保險業務及互聯網科技,聚焦基礎醫療需求最大的全科和兒科門診”。據愛心人壽董事長張延苓介紹稱,愛心人壽欲借助愛小心門診打造服務于社區的醫療健康管理體系。
為解決保險和醫療之間的割裂狀態,打通醫保環節,險企亦在業務鏈條上多有嘗試。作為傳統醫療服務的支付方,險企除依托現有的公立醫療體系提供服務外,也通過嘗試籌建、控股參與醫療機構等形式,進入上下游產業,以構建服務閉環。
“介入醫院本身是一種投資行為”,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保險系主任郭振華對藍鯨保險分析道,某種程度上,險企投資標的可分為金融資產和實業領域,籌建、入股醫院即是后者,同時可謀取利潤;其次則是跟保險業務協同,獲取數據,打通商業保險對接的端口,介入健康管理領域。
事實上,這也是商業保險公司在與醫療服務體系對接中,處在次要地位,不得不主動謀求改變的一種方式。
“數據難以共享,系統不能對接,合作管理有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所副主任朱俊生總結稱,這是當下保險機構與醫院對接的三大難點。
行業亦有“破冰”動作。2014年,原保監會批復陽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陽光人壽”)投資組建陽光融和醫院,兩年后,陽光融和正式對外營業,成為國內首家由保險公司投資的三級大型綜合醫院,開啟先例。
目前,已有不少險企通過該模式接入醫療產業鏈,舉例來看,泰康保險與南京鼓樓醫院共同投資設立泰康仙林鼓樓醫院;前海人壽開設廣州前海人壽醫院,西安前海人壽醫院、海南萬寧前海人壽醫院亦在籌建之中;新華保險(46.320, -0.55, -1.17%)投資新華卓越康復醫院等。
“但僅憑開設一兩家醫院,來實現與自身保險業務對接并不現實”,郭振華提醒稱。
“險企都在積極介入‘保險+醫療’,但并未打通醫療環節”,南開大學金融學院保險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說道,“保險公司沒有那么大財力去控股很多醫院,也只是嘗試性做一些試驗”,其舉例稱,盡管陽光人壽開設首家保險系醫院,但截至目前也僅存一個試點。
朱銘來進一步分析稱,險企與醫院對接,也存在實現對醫療費用有效管控目的,“也許個別醫院有一些成績,但是沒有建立大范圍控費模式”。
推廣存疑,門診資源轉化或有限
值得關注的是,與一般醫院籌建、參股綜合性醫院不一樣的是,愛心人壽選擇面向服務于社區來對愛小心門診進行定位。事實上,分級醫療一直為“新醫改”所提倡,包括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參與家庭醫生制度、分級診療體系改革等,但愛心人壽也并非“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據了解,2015年中國人壽(22.150, -0.10, -0.45%)保險(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人壽”,601628.SH)曾推出“百家醫院、萬家診所”計劃,搭建醫療服務網絡,擬在大型城市打造“保險+醫院”模式,以特許經營方式與公立醫院合作運營社區診所等。
但將近3年,該計劃并未濺起“水花”,藍鯨保險調查發現,目前僅顯示有一家名為“石家莊國壽門診部”的相關機構注冊信息,但已處于停業狀態。對此,藍鯨保險多次聯系中國人壽相關人士,確認該門診歸屬及相關計劃推進情況,但截至發稿并未得到答復。
那么,時隔三年后,愛心人壽能否通過自建社區門診模式,在“保險+醫療”中脫穎而出呢?
首先從客群來看,“取決于能不能滿足公眾的就醫需求”,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會員徐昱琛對藍鯨保險分析道,就普通公眾而言,除了感冒咳嗽選擇就近診治外,相對復雜的病情,更愿意去綜合性大型醫院,是否有優質的醫療資源,決定愛小心門診能否吸引足夠的病患群體,以及將其轉化為潛在客戶。
“在社區方面提供門診服務,是一個比較有創意的想法”,朱銘來說道,大部分險企從綜合性大型醫院入手,若愛心人壽能夠在社區醫院方面所有作為,或也不乏創新,“商業保險和社區醫療機構,包括家庭醫生巡診,都可以有效銜接”。
“實際上很難做到分級診療”,朱俊生指出,由于目前醫療衛生體制稍有壟斷性質,加之行政配置資源的傾斜、優質醫生資源的集中,患者分級診療意愿較小。
而這也決定了能夠對接的潛在人群數量,“能夠覆蓋多少客戶群體,并不好說”,徐昱琛提醒稱,險企介入醫療領域,數據訴求是主要目的之一,盡管“愛小心門診”采用的是險企自建模式,在數據開放程度上有所提高,若面向群體有限,或無法獲取理想數據量進行進一步加工,實現對核保理賠費用支出的風險控制。
此外,朱銘來還從產品端給出了看法,“商業保險與社區醫院對接,關鍵在于究竟能夠提供多少保障”,其表示,由于社區醫院集中在基礎病癥,保險產品購買者或對價格比較敏感,對接就醫是否物有所值,也是潛在消費者考慮的問題。
而對于愛小心門診能否復制推廣,通過“廣撒網”的方式增加駐點,業內專家也表示仍需進一步觀察。
“從基礎醫療和兒科入手或顯差異,但與專科醫院相比優勢不明顯,該種模式復制推廣綜合成本較高,加上數據信息獲取相對有限,能否有效轉化資源也存不定”,經濟學家宋清輝也持有較為謹慎的觀點。
“但這種探索是值得去肯定的,‘保險+醫療’是趨勢,必須這樣才能有效的介入醫療服務費用管理過程,也有利健康管理,這是毫無疑問”,朱俊生說道。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