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9 08:50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產品屢上黑榜、知名私募減倉,漲價能助太極集團(10840,-013,-119%)(600129SH)重拾信心嗎?
近日,西安資產千億國企因新任高管全是“80后90后”,引起民眾質疑。最終,被輿論關注的3名當事人均被停職。
當然,愿意提拔年輕人的國資公司可不止一家,在距西安800公里以外的重慶,太極集團也在今年任命了2名90后董事,1名90后監事。不過,“辣妹子”們的能力似乎也沒人們想象中那么糟,上任剛半年,公司就拿出了2018年三季度利潤增長87%的亮眼成績。
在最近,太極集團宣布由于成本提升,旗下知名產品藿香正氣口服液從11月1日起提價11%,公告稱目前不能確定對公司整體業績的影響。
然而,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仔細梳理后發現,太極集團產品提價背后,除了成本因素,或許還有些其他無奈。
90后董事上任,利潤增長靠拆遷?
“3位90后負責人都是藥學專業畢業,和中醫藥企業高度相關,在董事會、監事會任職有利于幫助公司更好的進行決策,這也是太極集團年初選舉的一大亮點。”太極集團董秘辦負責人對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表示。
可這董事、監事的位置真有文章開篇說的這么好坐,一上任利潤就蹭蹭漲嗎?答案是顯然不會。
(對這3位90后美女董高監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在野馬財經微信公眾號后臺回復“美女”,獲取相關資料)
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查閱公告發現,太極集團2018年三季度業績的大幅增長,并不完全因為產品賣得好,而是其控股子公司的辦公樓被納入了城市改造范圍,所以公司獲得了5600萬元的拆遷收益。要是用扣非凈利潤來進行比較的話,太極集團三季度利潤也就增長了19%,遠不及87%。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19%的利潤增長,已經是太極集團了不起的進步。
東財choice數據顯示,2010年-2015年,太極集團的凈利潤分別為-1.72億元、0.21億元、-2.20億元、0.13億元、-2.77億元、2.32億元,一直在虧損和扭虧上苦苦掙扎,扣非凈利潤更是連續多年為負數,沒有被ST主要靠變賣資產。
譬如2011年,太極集團處置了閑置房產;2013年,太極集團收到了桐君閣近1個億的拆遷補償款;2015年,太極集團完成西南藥業“脫殼重組”,取得7.6億元投資收益;2016年,又靠著對桐君閣的“脫殼重組”,獲得了高額的利潤。
終于,在2017年,太極集團連續7年為負數的扣非凈利潤迎來了曙光,錄得0.32億元。在這其中,藿香正氣口服液功不可沒。
來源:太極集團2017年年報
數據顯示,2017年太極集團藿香正氣口服液實現銷售收入13.5億元(稅前)。如果按照太極集團年報中披露的消化系統用藥48%的毛利率來計算,光藿香正氣口服液一項產品就能為太極集團貢獻近6.5億元的毛利。
也就是說,如果藿香正氣口服液不賺錢,那將對太極集團利潤造成重大影響。
股價遇冷,私募建倉又減倉
苦熬7年,財務數據終于向好。在這樣的背景下,太極集團也受到了資本青睞。
2018年1月22日,太極集團此前推出的非公開發行股票計劃(下稱:定增)有了結果。
公告顯示,除控股股東太極集團有限公司認購外,國內最大的民營醫藥流通企業九州通(15.600, -0.13, -0.83%)(600998.SH)也斥資3.6億元認購了2344萬股,一舉成為了太極集團第二大股東。
另外,財通基金、中意資產、國壽安保基金等共計8名對象也參與了此次認購。最終,太極集團以15.36元的價格發行1.3億股募資19.97億元,投向膜分離濃縮系列創新工藝及新產能建設等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銀行貸款。
1月22日當天,太極集團報收于17.06元/股,每股比定增價格高出了近2元。
企業有得賺,當然大家都想來分羹。在定增中沒有參與的私募,也紛紛在二級市場購買。
太極集團2018年中報顯示,淡水泉的兩只產品出現在了太極集團的前10大流通股東之列,共持有704.21萬股,占比1.65%。與此同時,早就建倉了的私募大佬趙丹陽的赤子之心也加倉了230萬股。
淡水泉成立于2007年,創始人趙軍。資管江湖上一直流傳的“淡水泉時刻”就跟這家私募有關。大意是,當淡水泉旗下產品凈值大幅下跌時,往往是加倉買入的好時機;而赤子之心則為“私募教父”趙丹陽創辦,一直鐘愛醫藥板塊。
來源:東財choice
私募大佬都買了,股吧里的股民那是一陣興奮。可好景不長,東財choice顯示,太極集團2018年三季報發布前,這兩家私募都有不同程度的減持。
而截至11月7日收盤,太極集團報收于10.87元/股。不知道當時用15.36元/股參與定增的股東們現在作何感想。
屢上黑榜,轉型之路不暢
“私募減持跟大的市場環境,乃至于私募的資金情況和持倉策略都有很大關系,因此不能一概而論。”北京一家私募機構的劉先生對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表示。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私募減持背后,太極集團本身的問題絕不算少。
早年,太極集團曾生產過一款叫“曲美”的減肥膠囊。可2010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認為“曲美”中的一種成分可能會增加服用者患心臟病及中風風險。在中國藥監局的跟進下,太極集團下架了“曲美”減肥藥。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太極集團的產品開始屢上黑榜。
2012年7月,太極集團旗下的“清熱解毒口服液”在食藥監檢查中PH值被判不合格;2015年3月,子公司生產的“板藍根顆粒”被檢出水分問題;2016年11月,子公司生產的批號為1401003批次的“小兒咳喘靈顆粒”因性狀不合格上榜;2017年12月,太極集團桐君閣藥廠生產的批號為17030008的“龍膽瀉肝片”為不合格產品。
與此同時,和很多企業一樣,太極集團也開始試水轉型。
2015年6月,太極水應運而生,還找了林志玲做代言人。當時,公司喊出了5年實現百億的銷售目標,定價11.99元/罐。然而,三年多過去,這款產品一直不溫不火。
就此,食品飲料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表示,“太極水無論包裝、定價和水源都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渠道也很單一,所以賣的不好。”
除了太極水以外,在大健康領域,太極集團還上馬了蟲草項目。只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冬蟲夏草項目還未鋪開便遭到上交所問詢。在隨后定期報告中,太極集團也未對該項目有過多披露。如2018年半年報中,僅提到“貢嘎蟲草科技”獲得了6.9萬元的創新補助。
產品質量存疑,利潤提不上去,大健康項目似乎也沒那么好做。如此看來,牢牢抓住王牌產品“藿香正氣口服液”,提價攫取利潤也不失為一種策略。
曾經,太極集團掌門人白禮西喊出要打造“千億太極”。如今,在90后的參與下,你覺得太極集團能否創造神話?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