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0 09:46 | 來源:未知 | 作者:王炯業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市場曾一度預期,在嚴監管背景下,迅速膨脹的貨基規模將呈現“緩步下臺階”走勢,但事實并非如此。
市場曾一度預期,在嚴監管背景下,迅速膨脹的貨基規模將呈現“緩步下臺階”走勢,但事實并非如此。
最新數據顯示,近一段時間來,貨基規模正以每月數千億級別的速度“向前飛奔”,截至8月底,總規模已逼近9萬億元關口。貨基規模膨脹后會不會衍生出新的潛在風險?
現象:短短大半年猛增2.2萬億元
2017年,貨基規模如同“脫韁野馬”,從年初的近3.6萬億元一路飆升至近7萬億元,幾乎實現翻番,2018年初延續了此前的上漲勢頭,至2月底已逼近8萬億元的關口。
為了防范迅速膨脹的貨基的流動性風險,監管層果斷出手。一方面,監管層發布了流動性新規,對貨基的久期、投資品種、投資集中度等多方面進行了更細化的規定,此后還陸續對貨基申購、贖回實行各種約束。另一方面,中基協召開基金評價業務座談會,針對貨基占比較大,存在結構不平衡的問題,要求基金評價機構進一步弱化對基金公司管理規模的關注。
一系列監管組合拳的效果立竿見影,中國基金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3月份和6月份兩個月,貨基規模分別驟降近4900億元、5800億元。
然而,正當市場普遍預期貨基規模未來將呈現緩步式下降時,貨基規模走勢卻來了一個180度大轉彎。基金協會最新的數據顯示,近一段時間來,貨基規模又開始以每月數千億級別的速度一路狂奔。截至8月底,總規模再創新高,逼近9萬億元關口。這一數值相較于年初6.73萬億元,足足增加了逾2.2萬億元。
而截至8月底,公募基金總規模年內也只增加了約2.5萬億元。可見,貨基仍是公募基金規模大漲的主要推手,基金結構不平衡現象依舊。
從表象上來看,在嚴監管的背景下,貨基規模不降反升并不符合邏輯,但深層次的原因是市場出現了新變化。受訪的基金經理認為,這一異常現象背后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貨幣政策在穩健中性基礎上增加了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二是受益于可投資渠道變窄,大量資金尋找“避風港”。
一位固收總經理認為,去年貨基規模暴增后,從各類監管措施來看,監管意圖很明顯,旨在控制貨基規模,防范流動性風險、系統性金融風險。但是,今年情況發生了新變化,經濟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央行屢次降準,釋放流動性,旨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根據此邏輯,就很容易理解為何貨基規模突然又出現了大幅增加。
解惑:風險敞口縮小規則重于規模
市場另一個疑惑是,隨著貨基規模不斷攀升,背后潛在的風險怎么辦?上證報記者采訪了解到,雖然現在貨基的規模遠大于年初規模,但整個貨基市場的內在結構出現了較大的調整,風險程度已大幅降低。
盡管貨基在流動性、收益率等方面遠勝銀行存款,但不可否認的是,貨基同時也隱藏著巨大風險。從海外經驗來看,貨基流動性危機一旦爆發,對整個金融市場影響極大。
滬上一位固定收益的基金經理告訴記者,我國的流動性新規自去年發布以來,已運行了一段時間,各大基金旗下貨基早已對標新規進行了整改。更重要的是,流動性新規發布更是細化了此前的大框架。“以我們目前了解到的情況來看,本次流動性新規對貨基結構的調整是全方位的,從投資標的信用到久期,再到杠桿等各方面都已變得非常保守,所以,貨基整體的流動性風險已大大降低,規模并不那么關鍵了。”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