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1 11:01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涉足國內市場,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外資行在基金托管、基金代銷領域根基尚淺,很難在白熱化競爭中突圍。
2013年證監會、原銀監會放開外資銀行在華基金托管業務后,終于在實操層面迎來實質性進展。日前,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渣打中國”)正式申請《商業銀行申請基金托管人資格核準》獲得監管受理,成為首家試水基金托管人資格的外資銀行。近兩年監管部門對外資銀行進駐國內市場釋放了諸多政策紅利,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涉足國內市場,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外資行在基金托管、基金代銷領域根基尚淺,很難在白熱化競爭中突圍。
渣打嘗鮮基金托管人
近兩年金融全球化進程明顯加速,其中,外資銀行進入新興市場國家是金融全球化的一項重要表現內容。北京商報記者根據證監會官網數據發現,渣打中國正在申請《商業銀行申請基金托管人資格核準》,申請材料已于6月8日被受理。
事實上,監管機構對于商業銀行申請基金托管牌照資質方面也有著諸多限制,監管要求申請基金托管資格的商業銀行需滿足最近3個年度年末凈資產均不低于20億元,資本充足率等風險控制指標符合規定;設有專門的基金托管部門,部門獨立運營;基金托管部門擬任高級管理人員取得基金從業資格的人員不低于該部門員工人數的1/2;擬從事基金清算、核算、投資監督、信息披露、內部稽核監控等業務的執業人員不少于8人,其中,核算、監督等核心業務崗位人員應當具備兩年以上托管業務從業經驗。截至目前,符合上述條件的各類托管機構共計42家,其中27家中資商業銀行獲得證監會頒發的證券投資基金托管資格。
對于外資行布局國內基金托管業務的原因,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卿認為,一方面,國內基金近年發展較快,基金托管業務成為銀行重要的中間業務,發展空間巨大,另一方面,資產托管業務不占用資本,能為公司帶來穩定的資金沉淀。Wind數據顯示,近幾年基金托管費逐年攀升,2015-2017年間,公募基金托管費分別為140.3億元、179.2億元、186.8億元。其中,建設銀行(7.180,0.07,0.98%)、工商銀行(5.720,0.03,0.53%)和中信銀行(6.250,0.00,0.00%)的托管費居三甲,截至2017年年底,基金托管費用分別為22.66億元、22.53億元、14.67億元。
代銷業務遭遇水土不服
另一方面,托管人的代銷能力也是基金公司選擇的重要指標。截至目前已有近10家外資銀行獲得基金代銷資格,包括大華銀行、花旗銀行、東亞銀行等。
不過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與中資銀行追求代銷的基金品種齊全不同的是,外資行代銷產品數量顯得較為寒酸,僅有部分基金公司的部分產品入選。
如目前花旗銀行代銷景順長城、泰達宏利、富國、海富通等8家基金公司的40只基金產品,東亞銀行在貨幣基金方面代銷匯添富、華安基金、國投瑞銀等6家基金公司的6只基金產品,非貨基方面共代銷137只基金產品,涉及南方基金、匯添富基金、廣發基金等12家基金公司。
更有部分公司選擇在業務開展初期與關聯公司進行合作,如與星展銀行達成合作的基金公司中就出現關聯公司的身影,星展銀行目前已與長盛基金、上投摩根基金進行合作,而星展銀行正是長盛基金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33%。
“目前基金公司在選擇托管行時,會看中托管行的渠道和銷售能力,與基金銷量相關聯。外資行進入基金托管市場較晚,同時,外資行在網點、渠道等方面資源不及國內大行,所以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趙卿坦言。
“開展代銷業務可以增加業務收入,也可以在選擇過程中體現機構的專業性,進而增加客戶黏性和帶來新客戶的增長。不過外資行在國內市場最大的問題還是網點有限、資源不足,還有政策和業務適應性也不足。”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如是說。
監管釋放政策紅利
證監會與原銀監會早在2013年便聯合發布《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管理辦法》,允許符合審慎監管要求并具備一定資質條件的在華外資法人銀行在獲得基金托管資格上享受與中資銀行同等權利。
2018年2月,中國銀行(3.740,0.01,0.27%)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原銀監會決定對《中國銀監會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進行修訂。其中,取消了外資銀行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代客境外理財托管業務、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被清算的外資金融機構提取生息資產四項業務的審批,實行報告制。趙卿認為,監管部門取消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審批,意味著對外資行申請開展基金托管業務有所放松,對外資行進駐國內市場也是重大利好。
“隨著我國基金托管市場準入的逐漸放寬,市場結構的變化和市場競爭因素將不斷增強,基金托管銀行的市場行為也將不斷改善,對市場績效必然產生積極作用。外資托管行的引入有利于我們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優化市場機構、不斷提高基金托管銀行的管理水平和經營績效,促進托管創新。作為公募基金,我們很期待托管市場國際化帶來的新的理念和創新,相信這是可以促進行業共同進步的。”華南某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如是說。
盡管監管在引進外資機構方面作出了諸多努力,但是外資行基金托管、基金代銷領域布局的腳步仍較為緩慢,對此廖鶴凱認為,主要是因為相關業務都已經是充分競爭市場,甚至有點過度競爭了,外資行根基尚淺,業務擴展和國內人才儲備及人才穩定性都不夠強,相關業務發展緩慢的情況估計還會持續較長時間,隨著金融開放的逐步推進,或許有外資行結合自身特點開展的特色業務可以占據國內的一席之地。
北京商報記者王晗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