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3日晚間,當代東方發布公告稱,公司擬籌劃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
公告顯示,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5億元(具體以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為準),扣除發行費用后的募集資金凈額將全部用于新建、收購影院以及購買優質影視劇版權項目。
當代東方表示,為實現公司內容板塊與渠道端的良好聯系與互動,公司一方面將繼續夯實內容投資,提升優質影視內容版權的儲備,另一方面將加碼渠道建設,強化影院渠道端的布局。
作為一家影視公司,當代東方憑借著《大軍師司馬懿》、《龍珠傳奇》等電視劇在影視業內站穩了腳跟,但如今主要利潤來源的子公司業績卻忽遭腰斬,現金流緊張……
三次定增
據悉,這不是當代東方第一次發起定向增發事項。
當代東方的前身是大同水泥,彼時,原控股股東大同水泥集團因發生借款合同糾紛訴訟,其持有的1.22億公司股票被全部凍結。
2010年,大同集團持有的6240萬股公司股票被裁定過戶給當代集團,當代集團成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轉型之路也由此開始。
而在轉型之初,當代集團的轉型方向并不明晰,直至2015年完成收購東陽盟將威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盟將威”)100%股權后才得以明確方向,由此拉開了進軍影視界的序幕。
也正是因為此次收購事項,當代東方向當代文化等8名特定投資者發行1.85億股,發行價格為10.8元/股,募集資金總額為19.98億元。所募集資金除了用于收購盟將威100%的股權,還將增資盟將威并實施補充影視劇業務營運資金項目,增資當代春暉并實施投資遼寧數字電視增值業務項目,補充流動資金,影視劇投資制作以及劇場運營。
進軍影視界后,2015年,當代東方的業績規模巨增并且扭虧為盈,歸母凈利潤為1.11億元,同比增長200倍。2016年,當代東方業績繼續大增,營業收入為9.86億元,同比增長99.91%,歸母凈利潤為1.77億元,同比增長60.25%。
在嘗到轉型甜頭后,當代東方在并購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2017年7月,當代東方對外宣布,擬以不超過25.5億元的價格并購浙江永樂影視制作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樂影視”)100%股權。按照確定的最高交易價格25.5億元和股份發行價格11.96元/股計算,當代東方擬向永樂影視全體股東共計發行股份21321.07萬股。
根據2017年年報,公司目前仍在推進永樂影視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如果并購重組和增發事項均獲通過,那么當代東方三次定向增發募集的金額總計為60.48億元。
經營性現金流緊張
那么當代東方業績表現如何?為什么多次增發募資?
目前,公司的主營業務涵蓋電視劇、電影、綜藝節目、影院運營、廣告等。
2015年-2017年,當代東方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93億元、9.86億元、8.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16億元、1.89億元、1.55億元,三年累計凈利潤為4.6億元。
表面來看,轉型影視業務后的當代東方盈利能力較為穩定,但實際上凈利潤的含金量并不高。
同一時間段內,公司的經營活動凈現金流為-4.90億元、-0.94億元、-4.66億元,三年累計-10.5億元,與凈利潤相差巨大。
一位資深注冊會計師對記者表示,一方面可能是公司采取賒銷的經營政策來擴大市場份額,從而導致應收賬款占總資產比過高,現金流狀況較差;另一方面可能是公司非經營性收益和投資性收益等賬面收益使得凈利潤增加。
2015年-2017年,當代東方的應收賬款分別為2.35億元、4.44億元、4.97億元,預付款項分別為6.89億元、7.01億元、9.66億元。
2017年,當代東方的應收賬款加預付賬款合計14.63億元,占總資產的40%。
如此看來,公司既要在電視劇前期籌備階段墊付巨款,在電視劇上線后還無法及時收回貨款。
其中,當代東方對MW Partners Limited的預付款項為3079萬元,賬齡為2-3年,未結算原因是電視劇前期籌備中;公司對ablecommwnications Co Ltd的預付款項為1830萬元,賬齡為3年以上,未結算原因同樣是電視劇處于前期籌備中。
有業內人士指出,這在影視圈內并不少見。或許正因如此,當代東方的現金流緊張,才頻繁以增發募資。
并購標的“業績變臉”
值得一提的是,盟將威被收購之時,其實際控制人承諾:2014年-2016年,盟將威經審計的稅后凈利潤(以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為計算依據)分別不低于1億元、1.35億元、2億元。
實際上,盟將威在這三年間的凈利潤分別為1.09億元、1.41億元、2.11億元,完成了業績承諾,還是上市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
然而業績承諾期一過,盟將威就業績變臉了。
2017年,盟將威的營業收入為3.15億元,同比下降65.19%;凈利潤為1.09億元,同比下降50.9%。
一位投行人士曾對記者表示,并購標的通常會十分“努力”地完成業績承諾,所以業績承諾期過后的經營表現能夠更好地體現公司的真實狀況。
對此,記者致電當代東方證券部,相關人士表示這是因為盟將威的運營模式發生變化,隨后以工作繁忙為由讓記者發郵件采訪。但截至發稿,記者仍未收到回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