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保險中介市場已由初級階段進入轉型階段,市場主體較多,競爭激烈,市場集中度提升是現階段的突出特征。那么,保險中介機構經營情況究竟如何?
近日,兩家新三板上市的保險中介機構公告引起了《國際金融報》記者的注意。眾信易誠保險代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眾信易誠”)的控股股東以股權質押的方式借款了300萬元,盛世大聯保險代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盛世大聯”)則擬通過定向增資償還銀行貸款。
保險中介機構難道開始借錢“謀生”?這兩家公司是否是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一個縮影?3000余家保險中介的日子究竟過得如何?它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應如何為保險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向楠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保險中介機構的核心競爭力主要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保險消費者對保險中介的黏性。其二是保險中介能否提供真正滿足消費者的保險產品。”
股權質押、定增籌資讓人“揪心”
5月17日,新三板掛牌公司眾信易誠發布股權質押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宋繼方以其持有的600萬股股票(高管鎖定股)進行質押擔保,向賴麗虹個人借款300萬元。
具體來看,宋繼方持有該公司股份總數為2964.74萬股,持股比例為39.33%。此次質押股份數量為600萬股,占宋繼方個人持股比例的20.24%,用于借款擔保。質押期限為2018年5月15日起至2018年7月7日止。質押權人為賴麗虹,質押權人與質押股東不存在關聯關系。質押股份已在中國結算辦理質押登記。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了解,宋繼方為眾信易誠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曾任眾信易誠董事長,現任該公司董事,目前不領取公司薪酬。2017年,宋繼方總計減持981萬股,占其2017年期初持股總數的24.86%,接近董事、監事、高管任職期間每年可轉讓股份的上限。
眾信易誠成立于2009年,辦公地位于北京市朝陽區,2016年1月15日登陸新三板,采取集合競價轉讓方式,隸屬基礎層,主營業務為保險產品的代理銷售。
根據年報數據,2017年,眾信易誠實現營業總收入1865.40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36%。與此同時,凈利潤由盈轉虧,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42.62萬元,2016年為260.99萬元?;久抗墒找鏋?0.07元,2016年同期為每股0.03元。
對此,眾信易誠解釋稱,其一是市場競爭加劇導致財產險保費收入降低;其二為公司拓展全國機構,投入大量成本費用。
在此之前,新三板保險中介機構發布股權質押公告的還有華凱保險銷售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凱保險”)。華凱保險控股股東曾在2017年質押900萬股用于履約擔保,質押期限為2017年10月11日起至2019年10月11日止。華凱保險從事代理銷售保險產品等業務,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3.11億元,經營虧損299.56萬元,為連續第二年虧損。
除股權質押外,掛牌公司獲得資金的方式還有很多種,比如發行股票。新三板保險中介機構——盛世大聯今年2月份發布了一份股票發行方案,擬通過定向增發的方式,以每股13元至14元的價格發行不超過1500萬股,募集資金不超過2.1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此次募集的資金主要用于保險代理業務的拓展及償還銀行貸款,其中預計2018年新興拓展區域保險代理業務的拓展費用為1.51億元,同時,擬償還包括華瑞銀行、北京銀行(6.850, -0.04, -0.58%)、杭州銀行(11.830, -0.04, -0.34%)在內的6家銀行共計6080萬元。
與眾信易誠、華凱保險雙雙虧損不同,盛世大聯儼然是保險中介機構中的“老大哥”,2017年盛世大聯實現營業收入8.97億元,同比增長80.55%;實現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凈利潤7158.57萬元,同比增長41.04%。
盛世大聯成立于2007年12月5日,辦公地位于上海市,于2014年12月31日登陸新三板,為創新層企業,公司專注于汽車后市場服務,以保險產品代理銷售為主營業務。
保險中介的“貧富差距”
目前,我國進入轉型階段,市場主體較多,競爭激烈,市場集中度提升是現階段的突出特征。那么,保險中介機構經營情況究竟如何?
根據《國際金融報》記者統計,目前新三板1萬余家掛牌公司中,共計有保險中介機構31家。根據2017年度報告,累計24家公司在2017年實現盈利,占比77%;4家公司虧損,虧損金額在295萬至1700萬元不等;余下3家公司未公布。
具體來看,24家盈利的公司中,盛世大聯以7158.57萬元居首;山東潤華保險代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潤華保險”)次之,2017年盈利5371萬元;其后為北京恒榮匯彬保險代理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歸屬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721萬元。此外,華成保險代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成保險”)、宜信博誠保險銷售服務(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德晟保險經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德晟保險”)、誠安達保險銷售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安泰保險代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泰保險”)、鼎宏汽車保險銷售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鼎宏保險”)及福建富通汽車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七家保險中介機構2017年實現凈利潤均在千萬以上。
而虧損的4家公司中,除上述提及的眾信易誠及華凱保險外,還有新一站保險代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一站”)及深圳市一正保險公估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一正保險”)。其中新一站主營業務是為網上投保、承保等領域提供智能化整體解決方案,2017年虧損1705萬元;一正保險從事保險公估服務,2017年虧損442萬元。
從分紅送轉情況來看,新三板31家保險中介公司中,共計9家實施分紅,分別是盛世大聯、潤華保險、華成保險、德晟保險、安泰保險、鼎宏保險、民太安財產保險公估股份有限公司、遼寧匯安汽車保險銷售股份有限公司及廣東創悅保險代理股份有限公司。
《國際金融報》記者翻閱歷史資料發現,幾乎所有新三板保險中介公司在2017年年報中都提到了保險中介市場的迅猛發展以及市場競爭激烈等問題。那么,對于保險中介機構而言,現在究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還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什么是它們的核心競爭力?
早在2015年9月,原保監會曾發布《中國保監會關于深化保險中介市場改革的意見》,提出要培育一批具有專業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龍頭型保險中介機構。據悉,目前通過中介渠道獲得的保費收入每年能占到全國總保費的80%以上,是保險產品銷售的主力軍,但專業中介渠道占比仍然非常低,對總保費的貢獻比重始終難以突破10%。
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向楠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保險中介的核心競爭力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保險消費者對保險中介的粘性。保險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要和保險中介打交道,是否從它這里購買保險或進行保險索賠;另一方面是保險中介能否以智取勝,也就是說,保險中介是否能夠提供真正滿足消費者的保險產品。現在很多中介以賺取中介費為目的,但時間長了是不行的,保險中介要為消費者提供服務,在幫助消費者提供價值的同時,才能賺取自己的服務費。隨著市場競爭激烈,中介機構會更加重視這一點。”
那么,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王向楠表示,可以歸結為能力和信譽。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