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1 09:52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探路者(4700,-002,-042%)(300005SZ),頭頂“戶外用品第一股”光環,股價走勢卻讓不少投資者倍感失望。
從2015年高點算起,截止當前復權股價下跌約80%。2016年、2017年和2018年至今(截止5月10日收盤),股價跌幅分別達到68.84%、57.25%和14.57%。
失望的不僅僅是散戶,還有當初參與定增的基金和其他機構投資者。2016年5月,探路者定增募集資金12.7億。從那時候算起,至今復權股價已經腰斬。而不少當初參與定增的機構投資者至今還沒有完全清倉。
直接上一張股價走勢圖,有一點“慘不忍睹”:
股價下跌很大程度上源于糟糕的業績。2015年,探路者歸母凈利潤開始出現下滑,至2017年,公司出現了上市以來首次虧損,2018年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55.82%。
更讓投資者焦心的是,2017年包括董事長在內的董監高多次減持公司股票,累計減持金額過億。
財報還顯示出:公司此前耗費巨資進行的多項收購,由于業績不理想,頻繁發生商譽減值,公司多元化發展的嘗試受到挫折。
戶外用品行業被看成一個朝陽行業,探路者作為國內最早登陸資本市場的行業龍頭,占據了天時地利,為何卻讓投資者傷心?
在多元化屢屢受挫之后,探路者開始重新嘗試在主業上加碼,到底能不能為投資者探出光明的道路?今天就來研究一下這家公司。
上市九年首虧,2018年一季度仍令人擔憂
探路者成立于1999年,以帳篷業務起家,2001年公司轉向戶外運動用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2009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成為國內戶外用品上市的第一股。
上市9年之后,公司在2017年迎來了首次年度虧損。根據年報: 2017年公司營業收入30.34億元,增長5.41%。但是增收不增利,全年歸母凈利潤為虧損8485.39萬元。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2014年之后,公司的凈利潤就開始下滑了。如下圖所示:
2014年,公司歸母凈利潤曾高達2.82億元,到2016年時就已經下降到只有1.12億元,直至2017年虧損。
如果把財報讀的更細一點,會發現情況更糟糕:2017年公司扣非后歸母凈利潤虧損達到了約1.85億元,經營性凈現金流也達到了負1.49億。
2018年一季報情況也不容樂觀。根據財報:2018年一季度,公司營收同比下降29.49%,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55.82%。
探路者曾經在2016年年報中提到:公司力爭2017年實現營收收入不低于36.2億元,實現凈利潤1.7億元。
事實證明,2017年的業績情況遠遠沒有達到公司的預期,那么問題的癥結到底是什么呢?這就不得不說公司此前進行的一系列并購。
在2015年前后,探路者的業績增速開始放緩。為了尋求新的增長點,探路者借助并購走上了多元化延伸道路。
到底這個多元化戰略搞得怎么樣呢?簡單回顧一下歷史。
巨額并購業績不達標:計提商譽減值1.99億元,多元化折戟
探路者在2013年開啟了公司的第一起并購,隨后一發不可收拾,并購在2015年達到巔峰。以下為根據公開數據整理的公司并購情況(數據來源于Wind):
2013年探路者投資了新加坡在線旅游平臺Asiatravel、中國老牌戶外活動網站綠野以及極地旅行機構“極之美”。
2014年,探路者又以2.3億元拿下了旅行社渠道運營商易游天下74.56%的股權。
2015年1月份探路者和江西和同投資共同設立體育產業并購基金,布局體育產業。
至此,探路者建立了戶外用品、旅行服務和大體育三大事業群。
但事與愿違,后來的財務數據顯示出,探路者的多元化布局并不成功。新業務不但沒有讓探路者獲得豐厚的利潤,一些耗費巨資進行的并購業績不達標,反而為盈利下滑埋下隱患。
2017年,探路者因部分被投資公司業績未達預期計提商譽減值約1.99億元,商譽賬面余額由2016年底的2.97億元下降至2017年底的約0.86億元。計提大額商譽減值是造成探路者2017年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下為公司2017年年報中披露的各公司計提商譽減值情況:
具體來看一下計提商譽減值金額最大的易游天下說。
易游天下成立于 2007 年 12 月,是一家定位于旅行的 O2O 綜合服務商。
2015年7月易游天下開始納入探路者合并報表范圍,報告期內對公司營業收入的貢獻為17.39億元,這也成為探路者2015年營收增長的一個核心原因。
但是,在隨后的2016和2017年,易游天下都沒有能夠完成業績承諾,而且相差甚多。以下是易游天下業績承諾的完成情況:
2015至2017年,易游天下合計承諾營業收入為115億元,但實際只完成了27.9億元;承諾利潤為合計3500萬元,但實際業績合計為虧損5493.92萬元。
更為嚴重的是,當初易游天下并沒有與探路者簽署明確的業績補償協議。公司對易游天下2016與2017年連續兩年計提的商譽減值,計提金額分別為1025萬元和8675萬元。
在多元化發展不順的情況下,探路者在2016年的年報中稱將調整戰略發展節奏,集團業務重心回歸戶外用品主業,并加大資金和人力投入,聚焦于戶外多品牌業務的發展和深化。
但2017年,這種“回歸”似乎并不太如人意。以探路者戶外用品的主打品牌“TOREAD”2017年表現為例:銷售收入12.22億元,同比下降19.88%;服裝、鞋品、裝備6類產品的銷售收入分別下降14.36%、25.13%、19.47%。
實控人減持 高管更迭 探路者路在何方?
2017年,探路者迎來較為頻繁的管理層更迭。以下是高管變動的大致統計:
根據公司公告:2017年6月1日,探路者聘任強煒為集團總裁。強煒表示將帶領公司經營團隊聚焦于戶外多品牌業務的發展和深化,并有效促進旅行服務和體育相關業務的健康發展,加速各業務板塊形成合力,繼續完善業務生態協同體系的搭建。
但是,2017年11月底,剛剛履職不到半年,強煒就離任總裁職位。
2017年11月底,探路者董事長盛發強辭去董事長職務,在辭職前后盛發強多次減持公司股票,減持金額合計超過1.5億元。以下是深交所的減持記錄:
包括盛發強在內,2017年探路者現任和前任董監高累計減持2712萬股,參考市值約為1.64億元。
在高管更迭,重新調整戰略之后,探路者能為投資者——包括散戶和機構投資者探出更光明的未來嗎?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