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8 11:21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新三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繼IPO撤回潮、掛牌企業摘牌潮之后,新三板終止定增潮也來了。
繼IPO撤回潮、掛牌企業摘牌潮之后,新三板終止定增潮也來了。與去年新三板企業蜂擁上市的時候相比,今年市場Pre-IPO投資趨于謹慎,擬募資規模和擬募集次數同樣雙雙下降。IPO門檻抬高也傳導至三板,如此背景情況下的新三板,自然表現不會太理想,進入新三板投資的資金開始快速減少。雖然資金趨緊,融資總體活躍程度下降,但不能遮住熱門行業及明星公司的閃光之處。從發布的預案以及實施的方案看,業績良好、發展前景明確的掛牌企業受到投資者追捧。缺錢!定增規模及募集次數雙雙下降
來自股轉系統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新三板市場定增總額為199億元。其中,1月-3月分別為62.2億元、33.7億元和102.8億元,發行次數分別為121次、87次及244次。而2017年一季度定增融資總額為288.9億元,對應的1月-3月融資額分別為80.7億元,83.8億元以及124.4億元,發行次數分別為229次、242次、300次。整體看,今年一季度定增融資總額較去年同期下降近4成,而發行次數則下降7成。
具體來看,擬募資規模和擬募集次數同樣雙雙下降。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新三板市場共發出695份定增預案,預計募資金額370億元,擬募資超億元的定增預案97份,占比14%。2018年一季度,新三板市場發出366份增發方案,預計募資總額不超過186億元。其中,擬募資過億元的定增預案僅28份,占比不到8%。這些數據顯示出新三板一級市場融資活躍程度下降。
在終止定增的掛牌企業中,部分公司由于摘牌而終止定增事宜。例如,主營環保設備及工程的柏美迪康于2017年12月21日發布《股票發行方案》,擬以3.8元/股的價格向三名投資者發行447.37萬股,募資1700萬元。募集資金擬用于補充公司發展流動資金,優化財務結構,支持公司產品研發。公司今年2月中旬發布公告,終止此次定向發行。根據公告,公司業務發展迅猛,將進入IPO準備期,擬終止本次股票發行,待股票發行方案調整后,擇機另行啟動股票發行工作。公司董事會同時通過了摘牌議案。此外,龍者新材先后發布了終止定向增發和擬摘牌的公告。
IPO撤材料現高潮二級市場通道變窄
進入2018年后,IPO風向變化來得迅猛。先是證監會明確“IPO被否三年內不得借殼重組”,后又傳出“財務門檻提至5000萬元、8000萬元”的窗口指導。在監管趨嚴+條件或調高的雙重壓力下,新三板Pre-IPO市場已然失去往日熱度。
而二級市場通道收窄也傳導至三板,如此背景情況下的新三板,自然表現不會太理想。進入新三板投資的資金開始快速減少,就是一個信號。
市場情緒低迷是目前公認的大背景,但根據記者了解的情況顯示,包括產品到期,大批企業ipo撤材料等新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三板定增市場的規模。
3月下旬開始,券商投行傳出“三年凈利潤不低于1億元”的財務門檻新規后,新三板排隊企業“IPO撤退潮”愈演愈烈。截至3月27日,一周內出現華信股份、英派瑞、開心麻花、芯朋微、安泰股份、艾錄股份、鴻輝光通、聯瑞新材、有方科技、合力億捷相繼宣布終止審查。
截至3月末,根據安信證券統計,目前新三板處于輔導期的企業共445家,其中,近三年凈利潤大于1億元,且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大于5000萬的企業共83家,占比僅有18.7%。這意味著有超過80%的輔導企業“不夠格IPO”。
自2018年以來,尚無新三板企業IPO申請被證監會受理。新三板企業IPO已出現后繼乏人的局面,IPO陣營規模預計將進一步縮水。聯訊證券新三板研究認為,這種情況也與IPO市場整體情況有關,2018年以來,整個IPO市場也僅有富士康等極少數企業的IPO申報被證監會受理。我們認為這種情況與近期證監會歡迎獨角獸企業上市及中概股回歸A股或許存在一定關聯關聯,證監會勢必在發審階段將為這些政策鼓勵支持的企業優先安排,大幅縮短審核時間并清理騰退出空間通道。
掛牌企業“吸金”分化明顯
不過,融資總體活躍程度下降,不能遮住熱門行業及明星公司的閃光之處。從發布的預案以及實施的方案看,業績良好、發展前景明確的掛牌企業受到投資者追捧。
泛地產行業及金融行業成為吸金大戶。武侯高新成功募集17.56億元,目前募資規模居首位。公司是武侯區產業園區開發運營平臺。
從目前情況看,金融掛牌企業主要涉及城商行、券商、期貨、保險、租賃等多個金融細分領域。在2018年一季度實施完成的定增案中,如皋銀行發行規模僅次于武侯高新,募集資金14.49億元。資料顯示,如皋銀行2017年登陸新三板,2017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8.56億元,同比增加15.44%;實現凈利潤2.69億元,同比增加10.47%。本次定向增發募資主要為了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并吸引了多個知名金融機構和投資人參與。
定增收緊也反映在知名機構投資額上。達晨創投1月和2月只參與了1家新三板掛牌公司的定增,認購金額僅1500萬元。而3月份,達晨“一口氣”參與了4家掛牌公司的定增,投資總額超過1.1億元。
另一家知名投資機構深創投,前3個月參與了3家掛牌公司的定增,其中3月份分別斥資3000萬元、720萬元入股威猛股份、城興股份。另一單定增是1000萬元投資凱越電子,于2月28日獲配。
九鼎今年在新三板定增市場的第一單業務發生于3月,以7.11 元/股的高溢價參與了美能燃氣的融資,認購金額近8000萬元。
清科私募通投資輪次排行榜數據顯示,在所有參與一級市場不同輪次投資和新三板、主板市場定增的資金中,今年1月、2月、3月參與新三板定增的資金分別為65.4億元、28.9億元、112.6億元,占比分別為5.46%、3.22%、13.59%。由此可見,一級市場資金3月份開始回流新三板市場。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