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0日,38家企業撤回IPO材料創下新紀錄。
投行人士A:“預料到了,沒什么好震驚的。”
投行人士B:“驚嚇?我們是一直很驚嚇。”
今年以來,不到4個月的時間,113家擬IPO企業撤回了材料。其中3月22日一天內,終止IPO審查企業達到12家,3月30日一天內,38家企業撤退。這場擬IPO企業大撤退的龍卷風刮得突然又猛烈,并且預計仍會持續。
除了撤退得快,否決率也是居高不下,今年一季度通過率和否決率均達到45%。而今年以來新申報企業僅16家,IPO市場已然呈現出一番全新的景象,正常排隊企業數量首次降至2字頭。
“作為一個老投行,我現在看著我們同事都覺得可憐。一個項目跟蹤包裝了三年,說沒就沒了,后三年還能培養出一個新的嗎?這都不知道,這意味著六年沒有獎金啊,養家糊口都難。”另一家南方的中型券商的資深投行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感慨道。
今年以來113家企業撤回IPO申請
2月23日,證監會在一則監管問答中明確提出:
證監會將區分交易類型,對標的資產曾申報IPO被否決的重組項目加強監管:對于重組上市類交易(俗稱借殼上市),企業在IPO被否決后至少應運行3年才可籌劃重組上市;對于不構成重組上市的其他交易,證監會將加強信息披露監管,重點關注IPO被否的具體原因及整改情況、相關財務數據及經營情況與IPO申報時相比是否發生重大變動及原因等情況。
證監會發布新規后,“撤材料”開始加速。自2月28日起,已有89家企業撤回IPO申請,其中3月22日一天時間內,終止IPO審查企業達到12家,而在3月30日,一天內終止IPO審查企業數量達到了“令人驚嚇的”38家!要知道,2017年全年終止審查的企業數量為149家。
從月份來看,3月是證監會發布新規后的第一個月,也迅速成了“重災月”,共計79家企業終止IPO審查。1月和2月,終止審查的企業分別為12家和17家。
“撤材料的主要原因還是企業業績不達標。按照證監會的新要求,一是IPO在審企業,近三年凈利潤合計要超過1個億,且最后一年超過5000萬;一是IPO新申報的企業,主板要求最近一年凈利潤超過8000萬,創業板不低于5000萬。這些企業看業績不太達標,該撤就撤了。反正現在基本接近即報即審的狀態,沒有必要先卡位,撞到槍口上的話就沒有回頭路了。”南方一家大型券商資深投行人士告訴記者。
多位券商資深投行人士告訴記者,撤下來的企業選擇觀望的比較多,還是希望有一天能夠上市。只有極少數股東退出意愿非常強烈的才會選擇并購,畢竟從IPO到并購,股東所期待的利益是不一樣的。
這些投行最受傷
企業在快要實現上市夢的前夜選擇“撤退”實屬無奈,受傷更大的還有保薦投行。
據記者統計,今年以來118家撤回IPO申請的企業,涉及49家券商。具體來看,中信建投證券有8家企業終止IPO審查,位居首位。其次是招商證券(16.910, -0.14, -0.82%)和海通證券(11.510, -0.03, -0.26%),分別有7家和6家企業終止IPO審查。國信證券(10.690, -0.10, -0.93%)、廣發證券(16.080, -0.13, -0.80%)、東興證券(14.200, 0.01, 0.07%)和東方花旗證券各有5家企業終止IPO審查。
終止IPO審查的企業數量超過3家的還有,長江證券(7.080, -0.02, -0.28%)、西部證券(9.570, -0.12, -1.24%)、中信證券(18.800, -0.12, -0.63%)、中泰證券、浙商證券(12.490, -0.30, -2.35%)、申萬宏源(4.840, -0.02, -0.41%)證券、民生證券、華創證券和國金證券(8.780, 0.15, 1.74%)。
當然,需要補充的是,上述保薦項目中撤材料數量多的券商其項目基數也往往較大。例如,中信建投證券有8家保薦企業終止IPO審查,但其目前在會的IPO項目數量有28家,與中信證券并居首位。
“作為一個老投行,我現在看著我們同事都覺得可憐。一個項目跟蹤包裝了三年,說沒就沒了,后三年還能培養出一個新的嗎?這都不知道,這意味著六年沒有獎金啊,養家糊口都難。”另一家南方的中型券商的資深投行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感慨道。
上述南方一家大型券商的投行人士說,“現在新的項目來的話,我們會先勸企業選擇并購,同時也培育一些小項目,等待機會。”
今年以來新增申報企業僅16家
終止審查企業不斷增加,但新增報會企業數量并無大幅增長。券商中國記者統計,今年以來新增申報企業數量只有16家,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
實際上,去年12月,就有91家新申報企業。而在今年,1月和2月各自只有2家和1家新申報企業。
撤出潮愈演愈烈,而新增卻不多,IPO“堰塞湖”的壓力得到了極大緩解,IPO市場顯示出一番全新的景象。據證監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4月12日,中國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333家,其中,已過會29家,未過會304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291家,中止審查企業13家。至此,IPO正常排隊企業數量降至2字頭。
前端嚴監管,后端新股發行量也在減少,這從IPO批文下發數量可窺見一斑。進入2018年之后,IPO批文核發速度大大減緩。數據顯示,2017年,證監會平均每月下發34家公司IPO批文,3月份批文數量最多,共下發51家公司IPO批文;但到了2018年,IPO批文下發速度明顯放緩,1-3月份分別下發IPO批文數為14家、4家和15家。
自去年10月份以來,IPO審核通過率大大降低,也是IPO批文下發速度放緩的一方面原因。
一季度過會率45%,被否企業有哪些問題
Wind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證監會第十七屆發審委共審核公司總家次71次,32家通過,被否32家,通過率(不包括取消審核的公司)和否決率均為45.07%。
一季度被否企業問題除了17年重點關注的那些問題,如:關聯交易、持續盈利能力、股權問題、財務問題、合法合規問題、內部控制問題、獨立性問題、客戶依賴等問題,還包括:毛利率、應收賬款等指標對應的財務真實性以及盈利質量質疑、會計處理內在聯系、現場檢查及內部控制相關問題等。
一家券商收購兼并部總經理告訴記者,依他過往看項目的經歷,“被否的企業里,雖然有個別冤枉的,但絕大多數都沒有被冤枉。”
他說,“我們實際工作中,很大的任務就是識別這些企業的財務數據有多大的水分。我們要花很大的功夫對數據進行核對。而且確實,拿到的公司材料,大部分都有水分,IPO被否概率這么大,一點也不冤枉。”
上海一家中大型券商資深投行人士坦言,盡管現在以硬性的業績指標為限,卡掉了很多企業上市的路徑是“簡單粗暴”了點,但此前過多的小企業上市變成了一堆殼,其實并不利于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