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1 10:04 | 來源:未知 | 作者:楊坪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在經歷了4月9日的266%跌幅后,4月10日,華大基因股價略微飄紅,微漲085%,報收于16620元股。
4月9日晚,華大基因發布了《2018年的業績預告》,讓人大跌眼鏡的是,2018年第一季度,華大基因預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500.00萬元—10500.0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的幅度僅為0.62%—11.21%。
遙想當年,被業界譽為“基因界騰訊”的華大基因登陸A股市場,出現連續18個漲停板,股價最高時曾達到261.99元/股,一時風光無兩。
然而,就在上市后第二年,2018年第一季度中,華大基因的業績卻不復上市前的風采。
根據招股說明書中記載,2017年第一季度華大基因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為9441.63萬元,同比增長25.71%,實現扣除非經常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7650.35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8.52%。
4月10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就“業績增速放緩”一事致電了華大基因董秘辦,接線人員表示,關于公司的業績問題不方便在電話中透露,待公司正式發布2017年年報之后,會安排面向媒體的業績發布會,解答相關疑問。
業績增速放緩
對于2018年第一季度凈利潤增速放緩的原因,華大基因并未回應。
不過其曾在《招股說明書》中表示,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具有一定的季節性,下半年收入占比高于上半年。
分化主要原因在于客戶結構、客戶的結算和付款制度導致。部分客戶采用預算管理制度和集中采購制度,一般上半年主要進行預算審批,下半年進行采購和實施,因此合同簽署高峰期通常出現在下半年;相應實際合同執行、收入確認高峰期也出現在下半年。
需要明確的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華大基因業績放緩早在2017年底已有端倪。
公開數據信息顯示,2015年和2016年的公司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2.62億元和3.33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832.05%和26.93%。
而到了2017年,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95億元,同比增速降至18.86%,實現營業總收入20.95億元,同比增長22.39%。低于各大機構研報給出的業績預測值。
根據2017年10月26日財通證券(15.130, -0.11, -0.72%)給出的預測價來看,2017年華大基因預計會實現營業收入21.82億元,預計實現凈利潤為4.19億元。2017年10月27日天風證券給出的2017年營業收入預測值則為21.7億元,凈利潤預測值為4.18億元。
同上市前的高成長性比起來,上市后的華大基因的業績增長明顯放緩。
與業績遙相呼應的是,在經歷了2017年的造富狂歡后,華大基因股價在2018年節節敗退,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4月10日晚收盤,華大基因的股價已經降至166.20元,今年以來公司股價已經下降了20.10%。
股價高估遺禍無窮
當市場逐漸冷卻,昔日的天之驕子如今門庭冷落鞍馬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從2017年10月30日上海證券發布了一則《華大基因:業績穩健,龍頭優勢明顯》的研報后,五個多月的時間里,尚無一家機構再發布關于華大基因的研報。
上海一家中型券商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直言:“盡管股價相比之前下降比較多,但是目前華大基因估值還是比較高,很難判斷是否值得投資。”
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0日收盤時的股價,華大基因的市盈率仍然高達168倍。
不過,也有券商分析師認為業績增速下滑并不足以判斷公司未來的發展,此前曾跟蹤過華大基因的一名醫藥行業券商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團隊一直都在關注華大基因,沒有再繼續發研報的原因在于尚未覆蓋到這家公司。
“這和我們的計劃有關,畢竟(醫療)器械類企業比較多,關注的話也會有主副。關于業績情況,具體還得等一季度正式報告出來再決定,因為只看增速并不能代表什么,這種技術性的公司,本身投入也比較大,費用端的因素也需要考慮。而且目前基因測序行業本身在商業領域的應用還比較窄,所以要看公司具體季報和年報是如何敘述的。在一季報之后,公司可能會有大型的調研,到時候我們也會去公司交流。”該分析師表示。
華大基因前景幾何?
華大基因的業績增速之謎還尚待揭曉,但關于華大基因的爭議早已有之。
早在公司上市初,就有部分投資者聲稱“看空華大基因”。其看空的主要原因在于,質疑“華大基因所處行業壁壘不高”。
華大基因所處的“基因測序與基因檢測服務”行業屬于基因組學應用行業的中游,其上游為基因測序儀與試劑供應商,下游為醫院、科研機構和受檢者。
目前,上游的第二代基因檢測儀器市場被國外幾大龍頭所壟斷,2015年Illumina,Inc.、LifeTechnologies和PacificBiosciences在全球基因測序儀市場中合共占據94%份額,上游的基因測序儀與試劑供應商企業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
而中游基因測序代工的行業壁壘不高,競爭激烈,企業同質化嚴重。除了華大基因,國內的基因測序服務提供商還包括諾禾致源、藥明康德、貝瑞基因(54.770, -0.73, -1.32%)等,其中生物醫藥界巨頭藥明康德已于3月27日火速過會。
巨壓之下,華大基因也曾嘗試向上游轉型,2013年3月18日,華大基因宣布以1.176億美元完成對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基因測試設備的開發和制造商)的全額收購,邁入測序儀生產行業,但目前并不足以和全球性行業巨頭相提并論,華大基因的儀器和試劑仍大量依賴外部采購。
根據招股說明書顯示,2014年-2016年,華大基因向Illumina采購的測序儀及試劑耗材占比分別達到了40.46%、44.27%和25.93%。
除了競爭壓力的轉型煩惱,不久前,華大基因還因為“IPO數據造假疑云”陷入輿論漩渦。
2017年11月24日,有媒體刊登名為《華大基因IPO數據“撒謊”,項目曾遭3千人聯名舉報》的報道,質疑公司2015年12月11日報送和2017年3月14日報送的招股說明書中,生育健康類服務2014年的產銷量數據不一致數據;另外,公司控股股東華大控股涉及訴訟一事,未在IPO申報材料中披露。
2017 年11月23日、2017年11月24日、2017年11月27日,華大基因連續三個交易日股價現斷崖式下跌,跌幅分別為10%、10%和8.35%。
2017年11月27日,華大基因便收到了深交所的《問詢函》。
第二天上午9時,華大基因火速回應稱,招股書兩次預披露稿的數據差異原因為統計口徑不同造成的,2015年招股書申報稿的統計口徑為公司生產過程中實際檢測的樣本數(對內口徑),即“上機數”;2017年招股書的統計口徑為實際交付客戶的檢測報告的樣本數(對外口徑),即“報告數”。生育健康產品產銷量調整對招股書中相關的財務信息披露沒有影響;同時,華大基因還披露了公司控股股東涉訴情況。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