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7 11:34 | 來源:未知 | 作者:寧鵬 發自上海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基金行業的股權變更并不出奇,但股權變更后更名次數如此之多的基金公司實屬罕見。
據證監會官網更新的基金管理公司變更5%以上股權及實際控制人審批列表中,泰達宏利的接受第一次反饋意見日為2018年3月7日,這意味著,泰達宏利的股權變更已正式進入審查階段。
基金行業的股權變更并不出奇,但股權變更后更名次數如此之多的基金公司實屬罕見。實際上,投資者對于泰達宏利基金頻繁變動公司名稱頗有微詞。
泰達宏利在回復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股權變更尚未正式獲批,不方便透露。”對于公司在行業排名下降較多,泰達宏利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持續穩健的回報,給投資者帶來更好的投資體驗。”
改名最多的基金公司
2002年7月,湘財證券、山東鑫源控股、大慶石油管理局和新疆證券共同發起成立了湘財合豐,分別占40%、30%、15%和15%的股權。
公司成立伊始,便迎來了股權變更和更名。2003年,湘財合豐率先引進外資機構,湘財證券讓出3%、新疆證券和大慶石油管理局各讓出15%的股權,引入荷蘭銀行,湘財合豐隨即改名為湘財荷銀。
而正是在這一年,首批合資基金公司被允許設立,湘財荷銀亦因股權變更搖身一變,成為合資基金公司。
不過,該公司的股權變更卻未停止。2004年8月,山東鑫源控股將旗下30%的股權轉給湘財證券,后者占67%的股權,湘財荷銀僅剩兩位股東。但不到半年,2005年2月,荷蘭銀行將33%的股權轉讓給了荷銀亞洲。
2006年4月,湘財證券也將股權轉讓。天津泰達集團旗下北方國際(17.140, 0.15, 0.88%)信托受讓51%,余下的17%由荷銀亞洲接替,注冊資本從1億元增加到1.8億元人民幣。公司第二次改名,因北方國際信托隸屬天津泰達,更名為泰達荷銀。而隨著湘財證券的退出,意味著發起股東已全部退出。
2010年3月,原外方股東荷銀亞洲所持有的股權全部轉讓給宏利金融旗下的宏利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公司正式更名為泰達宏利。股權結構相應變更為:泰達控股旗下的北方國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持有51%;宏利金融旗下的宏利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持有49%。
然而,這一切并未終止,證監會官網信息顯示,2017年3月10日,證監會又一次接到了泰達宏利的股權變更申請。
除此以外,股東變更往往會引發人事變更。公司的前幾任總經理李克難、林偉萌等都很快離職。2010年宏利入主之時,時任泰達宏利總經理繆鈞偉曾表示,好的企業反復更名絕對是硬傷,多次更名亦影響了公司零售市場的發展。
失去的十年
據海通證券(11.410, 0.10, 0.88%)研究所金融產品研究中心數據,截至2017年末,泰達宏利剔除貨幣基金后的資產管理規模為237.93億元,在行業內排名第50位,而2016年年末的數據為291.6億元,行業排名第47位。規模比前一年減少了53.67億元,縮水了18.4%。
財匯數據顯示,在2007年末,泰達宏利的資產管理規模為357.3億元。從資產管理規模的角度來看,在過去的十年里,泰達宏利在行業里的影響不升反降。
過去十年里,經歷過資產市場的多次波動,泰達宏利的資產管理規模亦隨之起伏,但整體未見起色,一直在200億-300億元的區間徘徊。2008年末,泰達宏利的規模是280.16億元,2009年伴隨著股市的反彈增長至302.46億元,2010年公司的規模則大幅度縮水至259.05億元,2011年公司的規模則是繼續縮水至219.87億元。而該公司2013年末、2014年末、2015年末的規模分別為327.3億元、254.95億元、357.96億元。
實際上,合資基金公司的公司治理曾經引發過行業的討論。到底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還是“做生不如做熟”,一直是中外股東雙方爭論的焦點。對于有一方股東主導的基金公司而言,情況會較為樂觀,而中外股東旗鼓相當的公司,難免雙方都想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和話事權,于是不斷安插自己人,讓公司治理更加混亂。
泰達宏利的外方股東宏利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加拿大宏利金融集團,是加拿大最主要的金融機構之一,目前在亞洲1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已經擁有9家資產管理公司,全球合計超過370位投資專家,并且與泰達宏利本地的投研團隊每月都會舉行交流會議。
從現任總經理劉建的從業經歷來看,其與中外股東方均未有很深的淵源。劉建曾就職于建設銀行(7.390, -0.09, -1.20%)、中信銀行(6.440, 0.04, 0.63%)、中銀國際證券等大型金融機構,2014年10月加盟泰達宏利,2015年4月起任泰達宏利副總經理,2015年8月起任總經理。
不過,一位基金業資深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股權變更本身是中性的,真正對基金公司影響較大的是其公司治理。譬如,與泰達宏利同期成立另外一家基金公司招商基金,亦經歷過多次股權變更,2017年末剔除貨幣基金后規模高達1828.37億元 ,已經穩居行業第一梯隊。
上述人士認為,招商基金的股權變更,讓其變成了一家純內資的基金公司,從而擺脫了合資基金的一些枷鎖,加上強大的股東背景,公司反而進入了一個穩定的發展期。
投研能力對于基金公司的發展至關重要。而對于像泰達宏利這類股東并不掌握太多渠道資源的公司來說,業績表現尤為重要。遺憾的是,泰達宏利的投研品牌在近年亦日益褪色。
從基金經理的履歷來看,泰達宏利現有19位基金經理中,擁有5年以上基金管理年限的僅3名,分別是鄧藝穎、劉欣、李坤元,其中鄧藝穎、劉欣來自于公司的內部培養渠道。
事實上,在基金行業,泰達宏利的投研團隊一度閃光。以泰達宏利成長為例,2003年成立以來即表現出色,于2004-2006連續三年榮獲金牛基金獎,曾經為投資者帶來過豐厚回報。截至2017年3月23日,泰達宏利成長成立以來收益高達664.58%。然而,該基金近幾年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泰達宏利成長這只歷史業績優異的基金,其近三年收益率竟然為-26.65%。
實際上,正是往任基金經理的出色表現成就了泰達宏利成長的歷史業績。劉青山與王勇在管理彼時的泰達荷銀合豐成長業績均表現出色。2008年,王勇任基金經理的泰達荷銀合豐成長奪冠,該公司的投研亦受到較多關注。2013年3月,劉青山接任了繆鈞偉的總經理職位。不過,僅僅兩年之后,劉青山“公轉私”,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
泰達宏利成長的表現并非孤例。泰達宏利行業亦創造了465.1%的累計收益。不過,其近3年的業績亦為-23.41%。除此以外,其他兩只歷史收益較為出色的基金泰達宏利周期與泰達宏利穩定,近3年亦業績平平,其中泰達宏利周期的近三年收益為-1.49%,這只成立以來收益高達502.39%的基金,在2017年末的規模僅為1.35億元。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