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3 09:59 | 來源:未知 | 作者:付建利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看來,中國基金業要想讓持有人安心,基金經理首先得“穩”下來。
【付之一笑】
盡管基金公司在留人才方面多有創舉,但全行業的改革之風并未興起。
公募基金界基金經理的頻繁流動,早已是業內見怪不怪的事情,“公轉私”、“奔私”是業內曝光頻率極高的詞匯。數據顯示,今年已有近800只基金更換基金經理。這讓基金持有人頻頻陷入“痛快贖回”還是“按兵不動”的兩難困境??磥?,中國基金業要想讓持有人安心,基金經理首先得“穩”下來。但問題是:如何才能留住基金經理們頻繁跳槽的腳步呢?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20日,今年以來新聘及新增基金經理的產品有795只(不同份額分開計算),約為去年同期的3倍。此外,年內有30余名基金經理離職。持有人購買基金,投的就是基金背后的基金管理人。所以,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募集資金時往往容易很多。一只基金產品換了基金管理人,名稱雖然未變,但某種程度上已經是另外一只基金了。因為不同的基金管理人,投資理念、資產配置策略都是有差異的。中國的公募基金經理變動率如此之高,且一直以來都沒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確實讓基金持有人心難安。按理說,基金產品本來應該是長期投資,但基金經理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很多時候,長期投資只能流于口號。
基金經理們為何如此頻繁變動?一是投身私募的巨大財富效應。碰上好的市場行情,做私募一年的收入抵得上公募基金公司好多年的收入;二是相對收益之下的短期業績排名壓力,讓基金經理們喘不來氣,很難一以貫之地實踐自己的投資理念和投資理想;三是資產管理行業誘惑和機會都太多,基金經理們很容易通過跳槽實現工資收入和職位的提升。
一個優秀的公募基金經理培養起來絕非易事,等到他們用廣大基金持有人的錢練手練得差不多了,腰桿硬了,就投身私募,盡管從道義上來說無可指責,但如果公募基金公司成為私募界優秀投資經理的“黃埔軍校”,不能不說是中國公募基金業和中小投資者的悲哀。投資是需要積累和積淀的,公募基金公司絕對不能淪為年輕基金經理的練手之地。否則,公募基金行業如何能“長治久安”?迎來20周年的公募基金行業,該再次嚴肅認真思考一下應對之計、治本之策。
何以解憂?唯有改革!讓公募基金經理的付出和所得真正成正比例,實現行業的優勝劣汰,通過股權激勵、事業部制等多種手段,讓基金經理們能夠“進得去”,還要能夠“留下來”、“扎得住”。盡管基金公司在這方面多有創舉,但全行業的改革之風并未興起,不少基金經理還是很愜意地處在業績中不溜秋、生活安安穩穩的狀態。
除了制度改革,基金經理也應該守住自己的職業本分。新基金募集時,基金公司紛紛以明星基金經理打頭陣、做廣告,“為持有人勤勉盡責”的承諾鏗鏘有力,轉瞬間,卷鋪蓋走人,內心哪里有持有人利益一絲一毫的考慮!因是之故,中國基金業在開啟下一個20年的征程之時,首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并留住一批優秀的基金經理。當越來越多優秀的“老基金經理”閃現在公募舞臺時,為持有人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才會更具說服力與現實感。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