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受訪的保險機構投資經理表示,近期的操盤思路是“重個股、輕板塊”,主要在前期股價漲幅不太大、持股相對并不集中的醫藥等行業內,持續挖掘業績和估值相匹配的中小市值成長股。
在具體選股時,較為關注未來3至5年成長周期中復合增速較快的個股,在估值方面有較為苛刻的要求,比如設置一個可承受的最高估值水平。滬上一家保險機構投資經理直言,只要是業績和估值匹配的,不管是創業板還是“類創業板”股票,都會考慮配置。
他們的理由是:從現在這個時點來看,藍籌價值型股票隨著資金流入,估值持續擴張,安全邊際和回報也隨之降低,中小市值成長股的投資機會則開始逐步顯現。他們認為,經歷了一年多的調整,中小市值公司的估值泡沫已被大幅擠壓。從個股角度來看,當前各個板塊已經出現了一批估值較低的中小市值公司。
“目前可能是布局低估值成長龍頭股的良機。我們看好成長股中的龍頭公司,競爭力強、業績穩定性好。”一家中型規模的保險機構投資經理認為,龍頭成長股估值已經降至歷史低位,市場對成長股的風險偏好開始回升。
看好中小市值成長股的不只是中小保險機構。一家大型保險資管公司投資經理表示,整體而言,經過一年多的估值回歸,再加上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授權期限延期的因素刺激,2018年的市場風格將更加均衡。2018年各類型的上市公司都可能會有不錯的表現,而中小市值公司將比2017年有更好的相對表現機會。
雖然近階段看好業績和估值匹配的中小市值成長股,不過,上述投資經理強調說:“創業板指數成份股中也不乏業績真實可靠、依靠內生力量穩定成長、估值明顯處于歷史低位的新興產業龍頭股,但我們還是會注意規避前幾年依靠外延并購做高業績和市值,在2018年將面臨業績承諾到期、商譽減值財務‘洗澡’風險的創業板公司。”
其實,循著保險機構近期調研的方向,亦可管窺資金巨無霸的投資脈絡。上證報資訊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2月以來,共有34家保險機構對31家上市公司密集調研。從行業來看,醫藥生物、電子、計算機、化工、傳媒、國防軍工等是保險機構調研的主要方向,其中不乏一些市值小于500億元的中小盤股。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