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已超五年的英大基金至今尚未走出人事動蕩困局,近期英大基金發布高級管理人員變更公告,由公司總經理朱志代任督察長職務,事實上朱志加入公司尚不足一年時間,先后已涉及副總經理、總經理、督察長三大重要職務,由此暴露出英大基金人事上的掣肘。縱觀該公司發展史,英大基金總經理職位也常年變動不安,基金經理更是頻頻離職,由此也影響到英大基金投研業績和規模上的增長。
人才儲備捉襟見肘
英大基金督察長職位空缺大半月后,公司宣布由總經理朱志代為履職。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朱志剛剛于去年7月加盟英大基金,并在短短不足一個月時間內由副總經理晉升為公司總經理,如此短時間內接手公司各項工作,對朱志提出了嚴格考驗的同時也暴露了公司高管人才的匱乏。
對于督察長職位變更的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致電英大基金進行采訪,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公司已有督察長候選人,因涉及到監管報備及審批,公司合規負責人有關信息暫不便透露,待監管部門批準后公司將及時向公眾披露信息。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英大基金一直沒能從“人才告急”的困境中擺脫出來。從總經理職位上看,就頻繁變動不休。公開資料顯示,英大基金尚未滿周歲,時任總經理劉光燦宣告離職,離職原因注明因個人職業規劃選擇辭職,公司董事長陳書堂代任其職位。經過一整年的空缺,直到2014年6月,原萬家基金總經理楊峰加盟英大基金正式出任公司“掌門人”,不過好景不長,2016年9月初,楊峰因個人原因離職,任職時間剛滿兩年零三個月。
時任董事長的張傳良代任總經理一職。緊接著,2017年6月,張傳良又因工作需要離職, 孔旺接任英大基金董事長,并兼任總經理。2017年7月28日,時任該公司副總經理的朱志升任總經理。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7月12日,朱志剛剛加入英大基金擔任副總經理。資料顯示,加入英大基金前,朱志在國網英大國際控股集團任職,2009年4月至2010年12月,任國網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發展策劃部四級職員;2010年12月至2014年7月,任國網英大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發展策劃部經理;2014年7月至2014年10月,任國網英大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發展策劃部主任助理;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任國網英大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發展策劃部副主任;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任國網英大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保險業務部副主任。
除了總經理外,英大基金督察長的職位也并不穩定,2015年11月28日,英大基金原督察長張寧因個人原因離職,由當時的副總經理趙照代任,直到2016年3月16日,英大基金迎來新任督察長宗寬廣,今年1月30日,宗寬廣也因個人原因離職。此外,去年6月30日,原英大基金副總經理趙照也因個人原因向公司遞交了辭職申請。
英大基金管理人員加速出走的同時,公司投研團隊也亮起紅燈。劉熹、趙強、秦嶺、周木林、張瑋、劉杰、張琳娜等基金經理先后因個人原因離開英大基金。公開資料顯示,英大基金旗下投研團隊人員數量較少,目前公司只有袁忠偉、管瑞龍、易祺坤、張媛四位基金經理。
同時北京商報記者發現,英大基金旗下基金經理多為“菜鳥”經理,晨星網數據顯示,截至2月27日,管瑞龍擔任基金經理時間僅有1年零9天,易祺坤任職基金經理時間僅有361天,張媛2016年9月加盟英大基金擔任權益投資部投資經理助理,今年1月被提攜成為基金經理,任職時間不足50天。
對于投研人員培養方面,英大基金表示,“ 公司一直在調研和探討更具競爭力、吸引力的激勵機制,力爭通過更多方式方法為公司和行業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規模排名止步不前
管理層人員匱乏,基金經理管理經驗不足,英大基金公募業務陷入發展遲滯,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英大基金近兩年來未有產品發行,存量份額也不斷被贖回,公司資產規模遭遇縮水陣痛,規模排名也被很多“后輩”反超。
回溯英大基金多年發展路徑不難發現,公司資產規模常年徘徊在公募基金規模排行榜中下游。數據顯示,2014年底,英大基金資產規模4.38億元,在94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86位。2015年,借牛市東風,資產規模攀升到50.48億元,規模排名上移三位至第83位。2016年,英大基金公司規模慘遭腰斬,截至年底,規模滑坡至21.28億元,規模排名隨即下滑至第100位。其中非貨幣基金資產規模15.65億元,排在第89位。2017年,英大基金非貨幣基金規模縮水至12.61億元,下滑至第98位。
英大基金規模上的不進則退,也讓與其同期成立甚至后期成立的小公司趕超,同樣在2012年成立的德邦基金,2017年底非貨基規模已經達到51.91億元,2013年成立的前海開源、國壽安保基金非貨基規模更是已經達到314.94億元、429.08億元。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英大基金去年非貨基規模瘦身主要是源于多只產品機構客戶資金的撤出所致。同花順(48.900, 0.39, 0.80%)iFinD數據顯示,去年英大基金旗下份額縮水最多的一只產品為英大靈活配置混合型發起式基金A份額,去年四季度其中一家機構客戶贖回4.94億份,去年四季度末,產品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由年初的100%降至92.1%。
此外,英大策略優選混合型基金A份額、英大純債債券型基金A份額的基金份額縮水幅度均超9000萬份,截至去年底,上述兩只基金機構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比例占比分別為99.93%、78.18%。
若中小型基金公司旗下產品過于依賴機構資金,往往會造成規模大幅增減,甚至淪為空殼產品。“依賴機構委外的中小基金公司,具有產品線匱乏、權益類投研能力欠缺、投資者結構單一、基金規模不穩定的特點,一旦遭遇市場‘黑天鵝事件’,流動性風險不容小覷。”盈碼基金研究員楊曉晴分析道。
產品線結構單一
投研人才儲備不足,也導致英大基金的產品數量較少。數據顯示,目前英大基金旗下僅有7只(A、C份額合并計算)產品,最后一只產品成立定格在2016年11月。不過英大基金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公司已有公募產品獲得了證監會批文,并有多只儲備產品正在準備申報。
投研團隊加速流失后遺癥也體現在英大基金偏股產品投研業績上,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27日,今年以來,英大基金旗下的5只偏股產品中,2只產品跑輸行業平均-0.13%的業績回報率。如英大策略優選A、C份額年內收益率為-0.21%、-0.28%,英大睿盛靈活配置型混合基金A、C份額年內業績告負,虧損幅度分別為0.56%、0.59%。
將時間軸拉長,近三年基金收益率來看,英大基金旗下英大策略優選C份額、英大睿盛靈活配置型混合基金A、C份額收益率低于同期同類型產品11.35%的平均收益水平。
對于未來公司發展規劃,英大基金表示,2018年公司公募業務一方面將繼續提升現有權益類和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投資業績,同時布局指數增強型基金、定開類債基,滿足投資者的收益需求;另一方面將積極落實十九大精神及監管導向,按照“服務實業、服務行業”的定位,將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作為重要方向,積極布局能源、“一帶一路”建設、軍民融合等領域,為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發揮作用。
公募基金競爭日趨激烈,小型基金公司搶占市場份額處于下風。楊曉晴認為,“公募市場業績為王,想要實現規模的躍進,最靠譜的方法就是把業績做好,小型公司可以借助外援,引入戰略投資者,助力公司在管理、投研、渠道方面的綜合發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