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77萬輛,53%的年增長率是整體車市增長速度的14倍。但這一數字背后,卻是眾多新能源車企利潤的大幅下滑。從近日多家汽車企業發布的業績預告來看,由于新能源補貼正在全面退坡,直接導致企業利潤下滑。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新能源補貼曾是車企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最大推手,如今,隨著補貼退坡,一些企業開始站立不穩。未來新能源汽車政策取向將逐步轉向以市場力量驅動為主,如此變局之下,新能源汽車行業將迎來首輪洗牌。
車企“失血”
根據工信部不久前公布的2016年度新能源汽車第二批補助審核情況顯示,2016年企業申報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數為15131輛,企業申請清算資金31.79億元,專家組核定的推廣數為14729輛,應清算補助資金30.65億元。從補貼數額可看出,車企對于新能源補貼的依賴程度之高。而2017年新能源上市企業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便是新能源汽車應收賬款大幅增加。
中通客車(9.280, -0.04, -0.43%)(000957.SZ)1月23日發布業績預告稱,公司2017年的凈利潤預計為1.7億元至2.3億元,同比2016年下降70.98%至60.75%。中通客車稱,公司2017年經營業績同比下降,原因是2017年國家新能源客車補貼標準大幅減少,受此政策的影響,公司產品毛利率下降幅度較大。福田汽車(2.570, -0.03, -1.15%)(600166.SH)的業績預告中也同樣顯示了補貼退坡對企業經營業績帶來的負面影響。福田汽車稱,公司2017年的凈利潤比上年同期將減少3.96億元至5.1億元,同比減少70%至90%。安凱客車(6.290, -0.27, -4.12%)2017年年報則顯示:“上半年虧損近3000萬元,應收新能源汽車補貼達22.4億元”。
這幾家新能源車企在新能源行業排名是比較靠前的,對于凈利潤下滑幅度如此之高,幾家給出的原因基本一致。中通客車稱,2017年國家新能源客車補貼標準大幅減少,公司產品毛利率下降幅度較大。福田汽車認為,公司2017年經營業績同比下降,原因是公司業績預減主要是由于國家新能源補貼標準下降及政策延遲下發、原材料價格上漲、匯率波動、貸款增加及利率上升等因素影響經常性損益事項所致,影響金額為4.55億元至5.69億元。
而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龍頭企業比亞迪(61.900, 1.24, 2.04%)(002594.SZ)更是在2017年的中期業績和第三季度業績中也顯示出增長緩慢的現象。2017年半年報和三季報中,比亞迪的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23.75%和23.82%,其中扣非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逾四成。比亞迪預計,2017年的凈利潤同比將下降15.09%至20.03%。同樣,江淮汽車(7.790, -0.01, -0.13%)2017年利潤要想與2016年持平也幾無可能。
江淮汽車2016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1.62億元,若維持該凈利潤水準,江淮汽車2017年第四季度需實現凈利潤9.43億元。“盡管第四季度是傳統旺季,在小排量汽車購置稅優惠政策退坡的刺激下,年底有望迎來搶裝行情,預計公司盈利將會翻正,但單季度實現逾9億元凈利潤不太可能。”某會計師事務所負責人表示,江淮汽車2017年凈利潤同比大幅下挫幾成定勢。
海通證券(13.690, 0.06, 0.44%)研報認為,新能源乘用車2018年處于產業布局、蓄力爆發的轉折點,下游整車廠備戰2019年雙積分、大量投放新車型,上游資源端需求旺盛、價格堅挺,預計下上游將繼續明顯擠壓中游,影響產業鏈利潤分配格局。
風險轉移
受利潤下滑的影響,新能源整車企業不得已向上游電池供應商施壓。在需求有所減緩的情況下,整車廠對電池企業還提出了進一步降價的要求。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旗下成飛集成(21.610, -0.31, -1.41%)(002190.SZ)發布公告稱,業內預計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仍將有較大幅度退坡,公司鋰電池產品結構以磷酸鐵鋰電池為主,主要應用領域是以客車為代表的新能源商用車,受補貼新政影響尤甚。在此之前,成飛集成曾大幅修正2017年全年業績預告,稱預計2017年全年的凈利潤減少10200萬元至6200萬元,上年同期為1.38億元。此前,公司曾在三季報中預告,全年業績約減少1900萬元至500萬元。據了解,這是成飛集成10年來的首次年度虧損。成飛集成解釋,由于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大幅退坡,整車廠將補貼降低的壓力轉嫁給動力電池生產企業,持續壓價,導致公司2017年第四季度鋰電池售價下跌幅度超出預期。同時,鋰電池部分主材市場緊俏,采購成本降幅不及預期,而因鋰電池產品價格下降幅度超出預期,公司對鋰電池產品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相應增加。據公司市場調研信息和與大客戶接洽的訂單意向,國內知名車企對電池的降價要求將達20%及以上。
“補貼下調不僅對汽車廠商造成影響,對整個產業鏈的影響更為重要,因補貼的延遲發放,上下游之間會因延遲賬期變長。短期毛利下降,影響將傳遞到鋰電行業;中期承壓,車企利潤削弱,倒逼技術提升;長期無憂,雙積分落地建立中長期發展機制。”中汽協相關人士同時表示,“2018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肯定會達到100萬輛。未來不管是車企還是供應商,在未來的一年都必須加快產業升級,提升自身實力。否則就算新能源前景再好,仍面臨著巨大風險。”
日益趨緊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正將身處其中的汽車企業推向市場。失去了政策優勢,還要與合資品牌爭奪市場,優勝劣汰已經不可避免,留給自主品牌的時間已然不多。靠補貼盈利畢竟無法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變強,讓市場充滿競爭、讓產品回歸本質,才是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正道。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