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正酣,但充電基礎設施不健全、公共充電樁利用率不高等問題,成為阻礙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一大瓶頸。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2017年銷量達77.7萬輛,同比增長53.3%。“盡管2017年新能源車產銷量達到70多萬輛,但真正的用戶還不到20%~30%。新能源車市場的發展,有待車輛滿足續航、安全的需求,更有待全國充電網絡的建成,這個過程還需要時間培養。”沃特瑪集團董事長李瑤公開表示。
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充電樁的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月20日,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寶華在2018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各類充電樁達到45萬個,其中全國私人專用充電樁24萬個,公共充電樁21萬個,保有量位居全球首位,是2014年的14倍。“充電基礎設施是電動汽車推廣的重要保障,充電樁的建設較好滿足了電動汽車用戶的充電需求,但還有很大的差距。”劉寶華說,目前公共充電樁利用率不足15%。
在劉寶華看來,整個充電基礎設施行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充電設施平均利用率相對較低,行業盈利能力低,商業模式尚未成熟。二是充電設施運營企業在整體產業鏈中處于弱勢地位,車企參與度相對較低,動力電池充電技術升級難以協調。三是充電設施總量雖然較大,但技術水平依然偏低。各類充電設施只能實現單向充電,還難以與電網互動,私人充電設施無法提供智能共享服務。四是充電運營企業眾多,手機應用程序較多,運營商平臺數據“互聯互通”水平有待提升。
而造成公共充電樁利用率較低的一大原因是充電樁設備分布不均。出于盈利方面的考慮,一些充電樁企業將大量網點布局在地價較低的偏僻地區,在市中心的布局較少。按照目前國內的充電水平,充電時長一般需要3小時以上,一些車主不愿意去較遠的地方充電,也就是說這些偏僻的地段客流量較少,造成利用率不高。“由于布局不合理,維護不到位,部分地區也出現了不少的故障和僵尸樁。”國家能源局副巡視員郭偉認為。
另一方面,一些公共充電站分布在停車場中,但在停車場充電還需要付停車費。“對于消費者來說,他們更愿意選擇在小區充電,其費用較低,這就造成了一些停車場充電樁利用率較低的情況。”汽車行業分析師張欣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大多開電動車的消費者主要用于上下班,其每天開車的里程多數小于50公里。天風證券發布的報告顯示,隨著電池技術的發展,我國A級新能源車的續航里程可以達到300km。也就是說,以現在購買的A級新能源汽車為例,按照每天50公里的路程來計算,新能源汽車的充電周期大概是一周一次。而從電動汽車的車型上來看,一些消費者選擇了混合動力車型,但大多數時候并未啟用電動模式,這種情況在限購城市出現得較多。換言之,很多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的初衷就是為了牌照。“這些消費者自然就沒有什么充電的需求。”張欣表示,真正有電動車充電需求的消費者更傾向于在小區充電,其費用較低。
在劉寶華看來,居住地建樁的問題得到了明顯緩解。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私人專用充電樁24萬個,均為交流慢充。其中北京8.3萬、上海7.8萬、廣東3.9萬,這是排在前三位的,三地保有量占全國比重超過80%,集中度較高。但按照國家規劃,到2020年我國充電樁數量達到480萬個,電動汽車與充電設施的比例接近標配的1∶1。
不過,目前一些小區配備充電樁設備仍然較難,一方面老舊小區配建充電車位較難,車主也沒有相應的停車位;另一方面充電樁如果過多,小區電網就無法負荷。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新能源汽車創業投資子基金合伙人兼總裁方建華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小區配電網中,一輛電動汽車的耗電量與一個普通居民家庭的用電量基本相當,一旦電動汽車普及開來,對于小區這樣的地方配電網的壓力極大。
“私人購車充電樁配建率正在增加,我們的目標是‘一車一樁’,這應該由整車廠主導,仍然需要時間解決。公共慢充交流樁利用率低,基本沒人用,所以電動轎車充電趨勢將是私人交流充電樁日常慢充+公共快充補電結合。我們現在慢充不存在成本各方面的問題,技術也沒有什么問題,從現在的接觸式交流慢充到將來無線充電,這條技術路線也是清楚的。關鍵是采用什么樣的快充,這個是當前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對記者表示。
為了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國際上一些汽車廠商已經開始加快在充電樁領域的布局。目前,寶馬、戴姆勒、福特和大眾已經成立了合資公司lonity,共同投資建設充電樁網絡。按照規劃,四家汽車集團將于2020年前,共同使用在歐洲地區建設的400個充電站。
“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布局還較為落后,但也必須從長計議,基礎設施不能來回翻燒餅,要著眼未來10年。如果我們看未來10年,中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將會成為發電主體能源,因為光伏的價格在持續下降,估計在5~10年會低于煤電。”歐陽明高表示,充電樁企業不能只顧眼前的建設,也要考慮未來的升級,否則會造成用戶體驗的落后和資源的極大浪費。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