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剛性兌付的扭曲市場和最后引發的系統性風險的情況下,打破剛性兌付是大勢所趨。相信市場也會推出利率更高的存款產品來應對投資者的保守需求,承受能力更高的投資者可以選擇凈值型更高的產品,只是以后不能只關注收益,不關注風險了。
2017年銀行理財市場經歷了一場重要轉折。一方面,理財產品一改過去幾年的低迷,著實走出了一波行情。另一方面,從年初開始的監管風暴持續發酵,銀監會 罰單劇增,迫使銀行回歸“代客理財”本源等政策走向,使銀行理財市場充滿波瀾。展望2018年,銀行理財產品仍會延續目前的向好趨勢,收益率在春節或會出 現階段性高位。但監管層嚴監管的態度不會改變,投資者將不得不適應資管新規下投資理念和方式的改變。
2017回顧
“嚴監管”貫穿全年 處罰持續升級
如果往年的理財產品讓不少投資者感覺憋屈的話,2017年他們終于可以揚眉吐氣。
融360的數據顯示,2017年12月銀行理財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83%,創29個月新高,全年漲幅為0.83個百分點。過去一年銀行理財收益是直線上升的,上半年漲幅大于下半年,單月漲幅最大的是6月和12月,漲幅分別為0.2和0.15個百分點。
相對于投資者的暢快,銀行業則是如履薄冰。去年,銀行業面臨著流動性收緊和監管趨嚴兩大挑戰。
“嚴監管”是貫穿2017年的關鍵詞。去年3月末,銀監會“三三四”專項檢查陸續啟動,監管風暴掀起。“三三四”即“違法、違規、違章”、“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不當創新、不當交易、不當激勵、不當收費”。
去年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資管行業迎來最嚴監管。
同時,監管部門的處罰力度也在升級。據統計,截至12月21日,銀監系統2017年共開出2838張罰單。僅上半年罰單金額就已超過2016年全年。甚至在12月,銀監會還開出了“史上最大罰單”,銀行被罰沒 7.22億元。
由于金融去杠桿的繼續推進和資管新規的影響,銀行理財市場的規模擴展呈現一定放緩。銀監會在2017年10月1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銀行理財產品增速連續8個月下降。
2018展望
剛性兌付將打破 銀行和投資者都要調整
理財產品主要受流動性影響,對于流動性,目前市場基本認為是“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基調保持不變”。
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向好
融360監測的數據顯示,2018年銀行理財產品并未實現“開門紅”。2018年首周(2017年12月29日-2018年1月4日)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 為4.86%,較上一周下降了0.06個百分點,發行量較上一周大幅減少了1095款。融360認為,銀行在年終資金面壓力很大,過了考核節點之后攬儲壓 力緩解,發行量和收益率出現雙降局面。
不過市場對于今年走勢總體看好,特別是今年上半年流動性趨緊的情況,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大概率突破5%。
交通銀行(6.310, 0.03, 0.48%)金融研究中心研究院李瑩對新快報記者表示,“鑒于金融去杠桿促進‘脫虛向實’方向十分明確,貨幣市場利率整體上行壓力仍在,貸款利率上升已經影響到實體企業融資成本。未來央行在強化監管和金融去杠桿背景下將兼顧市場流動性水平整體適度。”
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環球市場主管黃偉鴻也認為,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會持續走高。今年央行不會調整基本利率,但會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以及存款準備金調整市場流動性。
中國銀行(4.010, 0.03, 0.75%)廣東省分行也對新快報記者表示,銀行理財產品對風險偏好相對保守的投資者們,依然是值得投資的品種。由于春節前是企業用款高峰期,理財產品收益率預計將暫時達到階段性高位。
資管新規實施后銀行面臨轉型
市場在觀望的另外一方面是資管新規的落地。2017年銀行理財市場最重大的事件便是11月17日央行牽頭出臺的資管新規意見稿。
“銀行理財市場未來將面臨兩大重要變革:一是打破剛性兌付,理財產品向凈值化轉型,投資者要自負盈虧;二是規范資金池和期限錯配行為,封閉式理財期限不得 低于90天。”融360理財分析師劉銀平表示,資管新規無論對銀行還是投資者的影響都非常大,未來銀行理財市場將發生重大的變革。她表示,“打破剛性兌付 和凈值化轉型已經提了很多年,但此前很難開展,誰也不愿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但資管新規正式實施后,將迫使銀行不得不轉型,投資者也不得不去適應。”
有銀行業人士認為今年資金新規大概率會在一季度落地,這會使得理財產品充滿變數,原本的一些高息產品或許因此而消失。
大咖說
●海通證券(13.520, 0.26, 1.96%)首席經濟學家姜超
資金供需有望持續改善
進入2018年以來,雖然公開市場持續大規模回籠資金,但受益于2017年末萬億財政放款,以及2018年初3000億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加之臨時準備金 動用安排最多可以釋放1.5萬億貨幣,預計1月份市場資金供給將保持充裕。而在金融監管方面,年初央行、銀監會出臺了多項政策,均指向降低債券和同業杠 桿,本質上是在減少資金需求,這意味著資金供需有望持續改善。
●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環球市場業務主管黃偉鴻
人民幣理財收益可對沖貶值空間
對于2018年,國內投資者在國內市場,可以試一下選一些優質的股票,投資可以買一些長期債券,比如說國開行的政府債券、銀行債券等。銀行理財產品上半年 仍會處于上升走勢,仍是比較好的投資品種。今年人民幣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可能會有稍微貶值的趨向。但投資者與其海外配置,不如在國內買一些理財產品,畢竟 理財產品投資收益也相當。
●招商銀行(29.470, -0.63, -2.09%)資產管理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
銀行理財部分資金可能轉向基金產品
在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的基調下,考慮2018年CPI中樞明顯上行壓力,公開市場加息推進金融去杠桿仍是央行的優先選項。商業銀行超儲率保持歷史低位,央行也需要維持流動性的基本穩定,繼續實施“定向降準”的概率較大。
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凈值化、限制非標等政策若在2018年開始逐步落地,部分資金可能會從資管產品轉向公募或私募基金,從而加大股市資金流入,但這種資金流入何時發生、規模多大、節奏如何,都難以提前判明,可能無法作為投資決策的確定性依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