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的龍頭券商太平洋證券上市十年后,由于過分倚賴自營業務等因素,終年面臨業績波動、盈利能力受限,從而不得不長期舉債的尷尬境地
2017年12月20日,上海證監局對太平洋證券(以下簡稱“太平洋”)一位營業部總經理楊泰華開出超過5000萬元的罰單,創下證券從業人員最高罰款紀錄。
在震驚業內的同時,投資者也不禁對券商管理能力質疑有加。事實上,中證e互動上顯示,在本月初,曾有投資者在向太平洋董秘問詢時,直言“公司最大的風險來自于管理層本身。”對此,太平洋相關負責人回復稱:“公司將穩步推進發展戰略和經營計劃的實施,進一步提高公司的經營管理水平,控制財務成本,同時公司將積極拓展其他新業務,以提升公司的業績水平。”
然而,時至年末,擺在太平洋面前的不止管理水平問題,業績全年墊底、股價一蹶不振等也都頗受指摘。《投資者報》記者聯系到太平洋相關負責人,希望得到公司的相關解釋,但截至發稿未能收到回復。
需防范“治理風險”
上海證監局針對太平洋發布的這則處罰公告顯示,其騰沖光華東路營業部總經理楊泰華在2013年1月18日至2016年9月12日期間,實際控制并使用其母親“尹某芝”的賬戶進行證券交易,先后買賣鼎立股份等股票,累計盈利近1434萬元。上海證監局因此對楊泰華做出了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3倍罰款的處罰,總計罰沒近5736萬元。
上海證監局指出,“楊泰華作為證券從業人員,控制并使用‘尹某芝’賬戶買賣股票的行為,違反了《證券法》第四十三條關于禁止從業人員借他人名義持有、買賣股票的規定,構成了《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九條所述‘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參與股票交易的人員,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義持有、買賣股票’的違法行為。”
無獨有偶。2016年年初時,太平洋公告稱,其溫州甌江路證券營業部個別經紀人涉嫌違規為客戶間融資提供便利,雖然公司內部檢查時發現了該問題,但未能及時自糾,違反了相關法規,云南省證監局對其做出暫停新開證券賬戶1個月的處罰決定。
華北一位券商非銀金融分析師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2017年6月,證監會發布了《證券經營機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實施指引(試行)》,對券商等機構內部管理、自律管理等多方面都做出了嚴格要求,堪稱監管層為券商施加的“緊箍咒”,預示未來監管仍會加大查處力度。
天津財經大學校長、南開大學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長李維安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不論是太平洋發現問題未能及時自糾還是其員工楊泰華在長達三年時間內違規炒股,都折射出公司在內控管理上存在很多不足。
“當前金融機構運營過程中,首先就要防范公司本身的治理風險,加強內控水平,增強合規意識,尤其是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與素養。”李維安說。
業績料繼續墊底
近年來,太平洋業績表現同樣不如人意,凈利潤在上市券商里常年倒數,2015年開始更是位居最末。
《投資者報》記者統計顯示,2017年前11個月,太平洋營收合計不足10億元,凈利潤不足2億元,凈利潤在上市券商里不僅倒數第一,且僅為倒數第二名的一半。雖然還有2017年12月的業績未出,但從當前數據看,太平洋全年業績在26家上市券商中繼續墊底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縱觀全年,太平洋上半年表現成為主要拖累。公司2017年中報顯示,整個上半年,太平洋虧損1.23億元。公司在年報中解釋稱,上半年虧損主要源自證券投資業務。1~6月該業務虧損2.04億元,占營業利潤的-242.81%。而2016年同期,其證券投資業務虧損6115萬元。
進入2017年三季度,太平洋業績開始回穩。其8月和9月曾連續實現凈利潤增長,9月凈利潤環比增幅超過350%。整個第三季度,其自營業務歸表的“投資收益”項收入近1.4億元,占2017年前11個月“投資收益”項的比重超過54%。
公司方面曾指出,自營業務收入增加是業績環比大漲的主要原因,公司自營盤減持了原有部分重倉股,加大了在其他板塊的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太平洋近年來的業績波動幾乎都與自營業務相關。上述分析師指出,過分倚賴自營業務,就很難避免市場周期帶來的波動與影響。股市下跌或者踏錯板塊均會帶來大幅虧損。
此外,太平洋證券的股價同樣讓投資者揪心。截至12月29日收盤,太平洋收于3.62元/股,比年初5.28元/股下跌31%,遠高于行業12%的跌幅。與此同時,太平洋成為滬深兩市中唯一一家3元券商股。
12月26日,太平洋在回復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股價不僅取決于自身經營狀況,還取決于宏觀經濟形勢,二級市場整體走勢以及投資者心理因素等。不過在“太平洋”交流吧中,不少投資者對公司將股價“甩鍋”給客觀因素并不買賬。
負債率居高不下
眾所周知,券商是資本密集型行業,業務開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撐。而盈利能力與股價的不給力,不得不讓太平洋另辟蹊徑進行融資。
《投資者報》記者了解到,2017年以來,太平洋陸續發行了四期債券:分別是年初的“17太證D1”,發行規模為20億元,期限1年,票面利率為5.50%;4月,發行了“17太證C2”,發行規模為5億元,期限為3年,票面利率為 5.50%;6月,又發行了“17 太證 C3”,發行規模為11億元,期限為3年,票面利率為 6.2%;7月,發行了“17太證 C4”,期限為3年,發行規模為20億元,票面利率為 6%。綜上可知,太平洋2017年累計借款至少56億元,占2016年年末118億元凈資產的比重已高達48%。
近年來,太平洋頻頻通過“舉債融資”補充資本金。2017年年初,公司公告披露了2016年借款情況。公告顯示,2016年公司累計新增借款(含發行債券)近44億元,已超過公司2015年末80億元凈資產的50%。
在內控并不完善、業績和股價低迷的局面下,大筆融資帶來的高負債率同時考驗著太平洋的風險控制能力。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