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點運行四年多之后,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即將亮相。
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稱“發改委”)19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經國務院同意,《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下稱《方案》)已經印發,這標志著我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完成總體設計,并正式啟動。發電(含熱電聯產)成為首批納入行業。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建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不僅有政治決定,而且有國家行動;不僅有法規基礎,而且有方案落實;不僅在七省(市)開展了試點,而且要全國推廣;不僅有宏觀要求,而且有時間進度要求;不僅是國內行動,而且有國際承諾。
全國碳市場交易啟動后,哪些企業將受益?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在碳交易市場中最大的受益方將是低排放、相對清潔的企業,以及通過技術進步進行節能減排的高能源載體企業。
多位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行業專家表示,未來三年全國碳市場將逐漸成熟,2020年前,八大高排放行業會逐步納入,相應市場規則和流動性將逐步建立,交易機構、第三方核查將日趨完整。
規模全球第一,可開展金融創新
早在201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就明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2011年,國務院與發改委連續下發文件,批準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七個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2015年,中國在《中美元首應對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以及巴黎氣候大會上承諾,中國“計劃于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
按照《方案》要求,年排放超過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于綜合能耗1萬噸標準煤左右的企業將被納入全國碳市場。其中,涉及電力企業1700余家,碳排放總量達到30多億噸。事實上,即使僅納入發電行業,中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規模就已經是全球第一。
據林伯強介紹,電力行業本身就是碳排放很高的行業,中國的火電行業就使用了中國煤炭的近50%,并且這個數字在今后很長時間內難以改變。煤炭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由此,基本上可以說電力行業是中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
“現在,發電行業是最具條件、數據最完整,同時也是碳排放規模占比較大的行業。”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表示,全國碳市場建設將采取“三步走”的方式,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盡快完善三個制度和四個支撐系統,完成系統測試,并在測試的基礎上開始真正的貨幣交易。
《方案》對全國碳市場建設提出三方面制度要求,分別是碳排放監測、報告、核查制度,重點排放單位的配額管理制度,以及市場交易的相關制度。四個支撐系統的建設也將同時進行,分別是碳排放的數據報送系統、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和結算系統。
在回應第一財經記者關于碳市場建立后如何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提問時,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司長李高表示,在碳市場平穩運行的基礎上,支持開展適度的金融創新。但碳市場本質上是一個政策性市場,碳金融的發展也要服務于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目標,“碳市場運行起來后,碳價主要由市場決定,受到配額供求關系和減排成本的影響。”
“碳金融發展的前提,是碳市場運行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強調碳市場建設的工作定位,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來發揮作用。不是建立一個新的金融市場,但可以在碳市場的基礎上來開展一些金融創新。”李高說。
北京低碳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劉斯原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碳排放具備金融產品的各種屬性。最早一批進入碳排放行業的公司,包括世行、亞行、德意志銀行、高盛、雷曼兄弟、美林等都是跨國金融巨頭。此外,包括殼牌、法國電力等能源公司巨頭都是由金融、期貨產品交易的部門來負責碳排放業務。
力促發電行業轉型
全國碳市場的啟動對促進電力結構優化、電力行業低碳轉型作用巨大。
王志軒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通過碳價格導向,能使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更有經濟上的競爭性,加快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替代高碳能源發電量;通過碳市場與電力市場接軌,借助智能電網平臺,促進電力消費端更多地消化低碳電力,由需求側促進供給側的低碳化;通過碳市場的不斷完善、擴大,促進散煤轉化為電煤的比重,推動實現集中利用、集中治理,在滿足了經濟社會用電需要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時,可有效減少全社會碳排放;通過碳資產運作、碳金融等活動,擴大低碳發展空間。
林伯強表示,低排放、相對清潔的企業,以及通過技術進步進行節能減排的高能源載體企業將在碳交易市場中受益。
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副司長蔣兆理表示,啟動碳交易對企業肯定有影響,“如果沒有影響,碳市場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具體來說,碳市場會對企業的內部管理、經營決策、投資等都會產生深遠影響。
“啟動碳交易之后,納入碳交易的企業就要加強內部管理,從班組的臺賬到企業的會計注冊表,全面衡量各項指標,加強內部管理;企業超排、多排了,就會付出相應的成本;根據國務院批準的配額總量設定和分配方案規定,以基準線法和歷史強度下降法為準,凡是在基準線以上的企業,可以增加生產,生產得越多,獲得的配額越多,就可以通過碳市場獲取更多的利益。”蔣兆理說。
在實際操作中,試點地區的企業的確已經把碳排放考慮進投資和運營環節中。
優能聯合碳資產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李恒對第一財經表示,目前在試點地區,每新建一個鋼廠或火電廠,都需要向當地政府申請對應的碳排放配額。如果不申請,建廠之后沒有配額,企業將會有巨大的經濟損失。每年政府會預留一部分配額給新建項目,因此企業已經把碳排放考慮進投資和運營環節。
“雖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約束和經濟負擔,但這是服務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經之路,企業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想辦法應對,甚至通過碳交易獲利,思想正在轉變的過程中。”李恒說。
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也了解到,很多企業對于碳排放交易存有需求,但目前由于相關政策還未具體開展,所以基本處于觀望狀態。
不過,按照“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工作原則,隨著市場的逐步完善和各方面條件的不斷成熟,全國碳市場的覆蓋范圍將逐步擴大至其他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行業。換句話說,碳排放將納入越來越多企業的投資運營之中。
不過,在林伯強看來,全國碳市場啟動之初可能遇到幾大難點:其一是配額的分配問題,一旦出現配額超發,進而導致碳價走低,從而使整體碳交易的有效性打折扣。其二也是國內碳交易市場中比較大的問題,碳價波動較大,時高時低,影響市場有效性及透明公開程度。此外,全國碳市場啟動之初,由于尚處摸索期,相關法律法規及市場監管可能并不是很健全,且市場活力有待提高。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