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之前投了好幾年,上市之后幾年的限售期,而且要慢慢減持,每年年化收益率就會很低 視覺中國(20.090, -0.18, -0.89%)圖
[ PE、VC行業在2017年迎來空前收獲。今年以來,PE、VC支持上市企業數量達到270家,較2016年前11月上漲88.0%,實現歷史新高, 滲透率達到57.0% ]
“今年是投資界的收獲年,也是IPO的收獲年,沒有一年像今年能夠有這么多的公司上市。” 清科集團董事長倪正東在第十七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上表示,2017年PE、VC投資的不少企業隨著IPO通過總量的增加實現成功上市,其中深創投旗下共有19家公司成功上市,達晨有17家,清科有三家。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私募通統計,2017年1月至11月,中企在境內上市414家,相比2016年的227家,增長82.3%。其中機械制造、化工原料及加工、生物技術和醫療健康行業拔得前三,成為2017年前11個月上市企業最多的行業。而互聯網行業僅8家公司順利上市,走勢漸入低谷。
另一方面,PE、VC行業在2017年迎來空前收獲。今年以來,PE、VC支持上市企業數量達到270家,較2016年前11月上漲88.0%,實現歷史新高, 滲透率達到57.0%。
與此同時,“大發審委”上任至今,過會率不如從前,為創投機構的退出帶來了一定壓力,而“減持新規”的規定也讓這些機構的退出成本上升。今年以來,中小創走勢低迷,也為這些機構的退出蒙上了一層陰影。
制造業成今年IPO熱門領域
與2016年相比,2017年上市企業在行業構成上有所變化。
根據私募通的統計數據,2017年1月至11月,機械制造行業上市企業數量最多,達77家,占比18.6%。化工原料及加工、生物技術與醫療健康行業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數量分別為54家和46家。
根據2016年度申萬宏源(5.500, -0.01, -0.18%)研究報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制造、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在內的七個行業的新股數量占據 2016年新股總數的半壁江山,合計占比達 52%,互聯網與IT相關行業領跑全局。反觀2017年前11個月,IT行業上市企業21家,互聯網行業上市企業8家,分列行業排名第九位和第十六位,熱度大不如前。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業成為2017年融資額最多的行業。上市公司數量有21家,與IT業持平,列行業排名第八。但金融業21家上市公司融資總金額高達人民幣672.84億元,占比23.9%,相比機械制造業77家上市公司融資總額310.19億元,高出一倍有余。
生物技術及醫療健康一直是近兩年投資的熱門行業,具代表性的IPO項目華大基因(230.970, 8.26, 3.71%)(300676.SZ)是一家生命科學公司,主要通過基因檢測、分析、解讀等手段為國內外科研院校、實驗室、醫療機構等提供完整的基因組學解決方案。
華大基因于今年7月14日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以來,股價一路飆升,從開盤的每股13.64元,到最高價曾達每股257.02元,備受業內的關注和爭議。
創投機構退出難度不斷升級
根據私募通的數據統計,今年前11個月,PE和VC機構共有1029筆IPO退出,退出成績受到了行業普遍認可。
深創投董事長倪澤望認為,PE和VC2017年的“優秀成績單”受益于2017年證監會的加速審核助力IPO上市速度,“IPO常態化以后,上市審批速度的提高使得我們這些歷史較長的創投機構從中受益很多,畢竟我們投資的標的上市平均都需要5到6年的時間。”
盡管創投行業在2017年收獲頗豐,但不少機構眼下對市場仍有所顧慮。據統計,“大發審委”上任至今,共審核了73家公司的IPO申請,闖關成功的企業達44家,失敗的企業有22家,另有5家暫緩表決,通過率僅為60.3%。
君聯資本總裁陳浩認為,今年A股IPO的變化有兩個特點,一是上市速度快,二是否決率一再攀升。“這些變化對資本市場具有指導意義,最終我們是要退出的,我們的錢是要通過上市和并購的方式來變現,監管的指揮棒在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證監會于12月7日晚間發布“升級版”監管問答,就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的反饋回復時間、中止審查、恢復審查、終止審查等做出明確規定。有資深投行人士認為,IPO審核將進入“即報即審的新常態”,在提高上會速度的同時,對業績真實性要求也將更加嚴格。
達晨創投董事長劉晝稱:“目前的狀態的確是錢多,好項目少,泡沫高,價格高,但真正能夠上市的公司并不多。目前證監會嚴審,過會率不如從前,從這個角度來看,為基金退出帶來了一定壓力。”
另一方面,也有聲音對一級市場本身的發展表示顧慮。倪澤望表示,現在一級市場面臨發展困境,市場常常出現混亂局面。“現在一個被看好的項目,價格就會提高很多,供給方多,所以項目本身的價格很難談下來。整個行業情況也不樂觀,這段時間中小創的價格一直往下掉。創投項目上市了也很難賺到錢,或者說賺得很少,因為時間很長。”
他表示,上市之前投了好幾年,上市之后幾年的限售期,而且要慢慢減持,每年年化收益率就會很低。相信經過五六年以后,這個市場會越來越規范。
此外,在通過新三板退出方面,倪正東表示,新三板改革勢在必行。“今年掛牌新三板企業的數量在減少,我們都知道新三板并不是真正的退出,目前新三板就是一個蓄水池。新三板要成為一個退出的通道,就應該增加流動性,增加它的融資能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