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6 08:31 | 來源:未知 | 作者:李維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債市連日陰雨,讓部分機構投資者面對著更大的精神壓力。
11月14日,一則有關“國融證券債券代持違約”的傳聞在固定收益圈內不脛而走。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確認,國融證券的確在11月13日在一只國開金融債的交易上與對手機構洛陽銀行就相關條件未達成一致,但該分歧已經解決,且相關債券于11月14日完成交割。此外,該事件發生的場景并非傳聞所稱的二級市場“代持”,而產生于一級市場環節。
有交易員分析認為,國融證券可能委托洛陽銀行進行利率債代投,但在回購時發生分歧,不過一位國融證券人士否認了這一猜測,其表示上述交易屬于直接投標。
11月14日晚,國融證券回復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該公司并未發生任何代持違約情況,而相關交易的確于14日完成,并已就該情況向監管部門報告。
在業內人士看來,由于當前債市接連走低,利率市場波動劇烈,部分市場參與方神經較為敏感,國融證券“債券門”亦是該背景下的產物。與此同時,當下債券熊市可能誘發的去杠桿和交易風險尤為值得警惕。
國融債事系“烏龍”
11月14日,固收市場傳聞稱,國融證券日前在一只代持債券上被曝發生“違約”,據一位交易員的描述,傳聞稱一家華中地區的城商行為國融證券進行債券代持。后由于涉事交易員離職,加之債市價格波動產生浮虧等原因,導致國融證券不愿意接盤購回,進而觸發違約。
但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當日從多名接近國融證券人士處確認,上述傳聞與事實不符,傳聞中國融證券所涉及的交易,并非來自二級市場代持,而是發生于一級市場環節,且涉事利率債為一筆“17國開15”。
“國融證券的事并不是發生在代持上,現在各家機構對債券代持都比較謹慎。”一位接近國融證券人士分析稱,“票是一級市場的,問題可能出在代投上。”
所謂一級代投業務,通常指債券發行時,投資機構不愿直接申購,轉而委托另一家機構代為投標和代繳款,并在該債券上市后的一段時間將其購回。
但對這一猜測,一位國融證券人士予以否認。“我們這筆交易是直接投標的,并不是代投。”
這意味著,國融證券所涉交易系其直接參與投標了洛陽銀行的國開金融債的承銷。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詢公開資料發現,洛陽銀行的確是2017年國開行金融債的承銷團成員機構。
對于“違約”傳聞,國融證券予以官方澄清。
“我司沒有任何代持違約的情況。2017年11月13日,因在交易時間內對交易要素未來得及核實,我司當天已與對方口頭確認于11月14日進行交易。11月14日,該筆交易已完成,并已將具體情況向監管部門溝通報告。”國融證券14日回復稱。
一位國融證券人士坦言,“做交易最重要的是信譽,尤其是在這么敏感的時候,我們也一直非常在意自己在同業市場間的信譽,這種違約事件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傳聞緣何“走形”?
國融證券傳聞的“烏龍”,或許折射了當前債券熊市下機構緊繃著的敏感神經。
“11月13日國融證券和洛陽銀行就這筆利率債交易未達成一致,原因并不是債券下跌或是不履行認購,而是之前負責這筆債券投標的同事離職了,交接出現問題。”一位接近國融證券的知情人士透露,“當天(11月13日)晚上,國融就和洛陽銀行達成一致約好次日(11月14日)交易。”
“因為前后工作交接的不及時,導致一些投標文件沒有到位,所以讓交易沒有在11月13日達成。”該人士坦言,“出現一些溝通問題,加上債券價格下跌,買賣雙方的神經都比較敏感,所以才造成了這次誤會。”
“交割已經完成,這件事涉及的對手方、債券數量、規模都比較小,再加上代投模式比較常見,所以影響并不大。”一位接近國融證券的固定收益分析師透露。“過去市場遇到這種事也比較多,只是在當前這個市場環境下,被無形地放大了。”
“許多事情都可能帶給交易對手不好的聯想,比如國融這個事件上,投標員工的離職疊加債券市場的下跌,就容易產生誤會。”該分析師稱。
如今的債券市場的確承受著較為明顯的下行壓力。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五年期國債期貨TF1712自第四季度以來已累計下跌達1.87%。
11月11日早間,伴隨著宏觀經濟數據的回落,國債期貨再度下行,其中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突破4%,成為2014年10月份以來的首次。
華東一家券商債券交易員認為,近期債市價格不斷走低,容易讓債券交割分歧與違約事件聯系在一起;在去年的國海證券(5.360, -0.06, -1.11%)事件中,債市暴跌就一度成為事件導火索。
“無論買方還是賣方,在債市價格風險不斷暴露之下,神經都異常敏感。”該交易員表示,“這種時候就像‘黑暗森林’,一發生風吹草動,就容易往不好的方向聯想。”
“在當前的債市熊市下,做好預期管理很重要,市場的猜疑鏈容易影響市場預期,進而釀成次生風險。”該交易員認為,“同樣,資金面趨緊的大環境值得警惕,特別是要關注可能存在的去杠桿風險和交易風險。”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