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權分置改革成功至今以來,有157家IPO凈利潤低于3000萬的公司成功過會并上市。而通過這些企業的歷史發展可以看出,大多數業績持續增長的能力有限。在157家公司中有13家上市公司自上市后從未實現過3000萬元以上的年度凈利潤。
3000萬凈利潤門檻被業內看作IPO上市的隱形紅線,也是券商在挑選項目時的重要指標之一。那么這3000萬的利潤門檻到底重不重要,一些數據似乎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記者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凈利潤規模低于3000萬的擬IPO企業中只有2家成功過會,近一年終止審查和審核未通過的企業占比近9成。
而凈利潤在3000萬以下的申報企業也十分稀少。根據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只有16家凈利潤3000萬以下的公司申報了IPO,但僅2家通過審核,過會率12.50%。4月份以來,上會的7家凈利潤在3000萬以下的企業全部被否。
“目前監管并未有3000萬的門檻,但我們在操作中都將3000萬看作隱形門檻,我們的立項要求就是上市前一個會計年度凈利潤最少3000萬。”南方一家券商投行人士向記者表示。
為何業界會如此看重“凈利潤3000萬”的這道業績關卡?在券商投行人士看來,既是清理堰塞湖的需要,也是為了提高企業的上市質量。
事實上,通過對已上市的IPO凈利潤不及3000萬的企業發展現狀分析或可對該問題有所理解。根據Wind統計,自從股權分置改革成功以來,共有157家凈利潤在3000萬以下的企業成功上市。從這些企業的發展歷程來看,盡管不乏一些潛力股,但大部分企業穩定、持續盈利能力較差,企業規模有限。
大券商門檻提至5000萬
2017年以來有兩家凈利潤低于3000萬的擬IPO企業通過發審委審核,兩家幸運兒分別是杭州園林(62.000, 0.00, 0.00%)設計院、廣東新勁剛(42.860, 0.00, 0.00%)新材料科技,上市板塊均為創業板。杭州園林設計院上會前3個會計年度(2014年-2016年)的凈利潤分別為2300萬、1400萬、2500萬;廣東新勁剛上會前的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分別為2000萬、2200萬、2700萬。
上述兩家凈利潤在3000萬以下,也穩妥過會。但事實上,3000萬以下的凈利潤過會依然十分艱難。
根據記者統計,今年共有16家凈利潤在3000萬以下的擬IPO企業上會,但最終只有2家通過,被否與終止審查14家,通過率僅為12.5%。
而截至上周,證監會今年共審核的338家IPO首發申請中,46家被否,67家終止審查,這意味著今年IPO的成功過會率為72%。凈利潤在3000萬以下企業過會率僅為整體過會率的17%。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審核的兩家擬IPO企業都集中在年初,而近4個半月的時間沒有一家凈利潤在3000萬以下的擬IPO企業成功過會。從4月份以來上會的7家凈利潤在3000萬以下的擬IPO企業全部被否。
“從過會情況看,最近幾個月凈利潤在3000萬以下的擬IPO企業全部被否。盡管監管層沒有明確表明3000萬的凈利門檻,但短期來看,3000萬基本上是大多數券商的立項標準。我們自己定的標準也是3000萬,有些大券商甚至把立項標準提高至5000萬。”南方一家中型券商投行人士向記者表示。
3000萬凈利通關史
事實上,業界對于企業凈利潤的3000萬“門檻”看法一直處于變化中。
相比之下,2016年凈利潤在3000萬以下的擬IPO企業過會率則甚高。根據Wind數據統計,2016年,共有13家凈利潤在3000萬以下的企業上會,其中10家獲發審委通過,過會率76.92%。遠遠高于今年過會率。不過,過會的企業大多集中在2016年上半年。
“去年一些凈利潤3000萬以下的企業全部過會。看到這種效應,越來越多小規模的企業都上報材料,也導致排隊數量密集。所以去年我們就開始對IPO排隊中凈利規模比較小的企業進行了集中清理。”上述投行人士告訴記者。
實際上,凈利潤在3000萬以下的企業也曾有輝煌時刻。Wind數據顯示,從2008年開始至今,2009年和2010年成為了凈利3000萬以下擬IPO企業過會的高峰期。2009年,凈利低于3000萬以下的過會企業數量是31家,2010年這一數量是34家。
不過,好景不長。隨后凈利規模在3000萬以下的企業過會數量大大減少。如今,企業若想成功上市,3000萬的凈利潤規模并不能忽視。
逆襲與“擠水分”
為什么業界會將3000萬定為凈利潤隱形紅線?深圳一家大型券商高管認為,3000萬以下規模一般都屬于小型企業,這樣的企業抗風險能力比較差。
“3000萬以下小型企業很多,我們如果以3000萬凈利來提高篩選,可以加快排隊企業進程。另一方面,3000萬以下的凈利潤,擠擠水分就沒剩什么了。”南方一家券商投行人士向記者表示。
根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股權分置改革成功至今以來,有157家IPO凈利潤低于3000萬的公司成功過會并上市。而通過這些企業的歷史發展可以看出,大多數業績持續增長的能力有限。在157家公司中有13家上市公司自上市后從未實現過3000萬元以上的年度凈利潤。
在這157家企業中,2016年度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過10億的有3家,堪稱實現“完美逆襲”。凈利潤在1億元-10億之間的有53家,占比33.75%。凈利潤在0-5000萬的有59家,占比37.58%。其中11家企業2016年凈利潤不足千萬。此外,有6家凈利潤為負,最大虧損為諾普信(8.320, 0.00, 0.00%)(002215.SZ),其2016年度虧損2.76億元。
157家紅線下企業掃描
從這些上市前凈利潤低于3000萬的過會企業發展來看,不乏一些潛力股,但超過一半的企業持續盈利能力不強。記者根據157家企業的業績變化特點,將這些企業業績分為五種類型,分別為成功逆襲型、勤勞踏實型、陰晴不定型、節節敗退型和變臉虧損型。
成功逆襲型的上市企業有53家,這些企業上市后從來沒有虧損過,并在2016年凈利潤過億。韻達股份(42.540, 0.00, 0.00%)(002120.SZ)為典型代表,其上市前凈利潤為2886萬元,2016年凈利潤達到11.77億元。不過,這種成功逆襲型企業大多集中在2010年及之前。
變臉虧損型的企業有33家,這些企業自上市以來均出現過不同年度的虧損、且凈利潤從未過億。天山生物(13.100, 0.00, 0.00%)(300313.SZ)堪稱“最快變臉者”。2012年1月5日上會審核通過,其在2011年凈利潤為2702萬元。次年凈利潤就下滑至1906億元。隨后凈利潤也是持續大幅下滑,到2016年凈利潤虧損已經達到了-1.4億元。
還有一種類型上市公司業績變化起伏十分大。上一年實現凈利潤超過2億,次年就能虧損近3億元,諾普信就是這種業績“陰晴不定”代表者。諾普信自上市以來,一直在行業占據領先地位,公司業績一直保持良好發展趨勢。2015年凈利潤首次突破2億元,但次年虧損就達2.8億。157家企業中屬于“陰晴不定”類型共有16家。
157家企業中不乏一些勤奮踏實者,雖然凈利潤尚未過億,但保持穩定的增長態勢。如南方軸承(10.750, 0.00, 0.00%)(002553.SZ),其在2010年底過會,過會前一年凈利潤為2593萬元,盡管到2016年凈利潤也未過億,但卻一直保持著“勤奮踏實”的增長態勢,這種類型的企業有8家。
另一種企業則恰恰相反,自上市以來業績連年敗退,例如田中精機(64.250, 0.00, 0.00%)(300461.SZ)。田中精機在2015年4月過會。上市前一年的凈利潤是2572萬元,上市當年凈利潤就下滑至2201萬元,上市第二年(2016年)凈利潤已經下滑至1336萬元。此外,有4家企業上市后凈利潤從未超過3000萬。
實際上,通過對157家過會企業的統計可以發現,凈利潤低于3000萬的企業并不意味著未來業績一定會“糟糕”,其中甚至不乏一些“小而美”的潛力股。但總體來看,這種類型的企業最大的特點就是起伏大,盈利穩定性和持續性較差。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