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企業數量作為衡量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本活躍度的重要指標,但這并不意味著與經濟發展絕對相關。尤其是隨著相關扶貧政策的推出,讓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抓住了機遇,衛信康(15.410, -0.56, -3.51%)(603676.SH)、嘉澤新能(8.910, -0.44, -4.71%)(601619.SH)等便在短期內亮相A股市場。
國內關于“第五城在哪里”一向眾說紛紜,上市企業的培育效果,則在另一個維度詮釋這個話題。
截至8月22日,2017年A股市場新增了308家上市公司,它們分布在90個城市。2017年上市新股區域分布中,杭州超越北京成為新股培育“第三城”,上市企業總量突破了111家,成為繼北京、上海、深圳之后,上市企業總量破百第四個城市。
其中,深滬兩地是老牌的上市企業密集地,走在上市企業培育第一線,各有35和27家企業上市,杭州、南京作為新起之秀,新股數分別突破19家和14家。
在經濟稍遜的三四線城市,甚至貧困地區,上市企業數量也在逐步提升,山東樂陵、廣東鶴山、寧夏吳忠等7地相繼完成接軌證券市場的“破冰”之旅。隨著沿海城市相關產業鏈的轉移、精準扶貧的實施,上市企業的區域分布格局正在悄聲演變,資本逐步從強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蔓延。
深滬杭京寧穗領銜
據21世紀資本研究院統計數據,截至8月22日,2017年新股數量排名前六的城市,分別是深圳、上海、杭州、北京、南京、廣州,六個城市2017年上半年GDP排名均入列全國城市經濟前12強。
其中,深圳今年新增上市企業數量最多,其2017年上半年GDP表現十分強勁,總量為9709.02億元,全國排名第四,GDP增速8.60%,在國內一二線城市中遙遙領先。
從總量上來看,深圳以微弱優勢超過上海,兩地上市公司總數分別為266家和264家,但深圳能否保持這一地位還有待觀察,根據證監會8月18日披露的排隊企業數據顯示,深圳市在證監會的“后備軍”數量面臨壓力,排隊企業數量僅42家,低于上海的50家。
北京新股增量雖然不抵滬深杭,但在重要的產業經濟領域內,不僅擁有大量央企、大國企,不少民營企業在公司發展壯大后也愿意將總部遷到北京,上市企業總數仍占優勢,達300家,排隊企業家數也居于高位,有53家。
相比之下,杭州呈現出后來者居上的趨勢,不僅增量上力壓北京搶占前三,上市企業總量更是突破111家。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在近幾年的經濟發展格外亮眼,2017年上半年,杭州GDP總量達5689億元,增速為8.10%,在全國主要城市中排名第11位。
業內人士認為,杭州市上市企業數量的快速增長主要源于產業結構和自身影響力的提升。
“從存量而言,滬粵蘇等地的經濟已經很強了,但是浙江在最近幾年,特別是杭州,發展增速更快,尤其是在與互聯網相關的概念上。而與互聯網相關的新興行業在近幾年更容易受到投資人的關注,杭州恰恰是在這些領域更集中。”擔任興業銀行(17.350, 0.09, 0.52%)、華福證券兩家金融機構首席經濟學家的魯政委8月16日對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記者表示。
“除了互聯網的滲透,還有一個因素在于城市本身影響力的提高,”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金山認為,“尤其是去年G20在杭州召開,讓全球人士對杭州有了不同的判斷和估值,杭州在此前也是一個制造業大城,實體產業基礎穩固,城市影響力一提升,城市價值必然會快速提升。”
IPO增量排名第五和第六的南京、廣州仍在奮力追趕,新增上市公司分別為14和11家,總量為74和89家,皆未過百。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為,隨著新股常態化發行,區域間的上市公司數量競爭日益激烈,城市間的追擊愈發跌宕,尤其是滬深兩地之間較量。而杭州作為新起之秀,也逐漸向資本市場傳遞自身的影響力,上市公司數量奮起直逼強一線城市。
二線城市崛起與失落
根據統計數據,在杭州和南京之外,寧波、廈門、福州、無錫等地在上市公司培育上的表現亦可圈可點,今年分別有9家、9家、8家和7家企業上市。
但上述企業中僅無錫2017年上半年的GDP總量沖進前15強,寧波、廈門和福州的GDP表現相對較弱,分別為4456.5億元、1861.4億元和2806.85億元,GDP增速為7.8%、8.1%和9%。
根據21世紀資本研究院研究,盡管上述城市近年的經濟發展或面臨進出口受阻,或受制政策、經濟、地理環境,或受限于人力土地成本等影響,但這些城市的一個共性是,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民營經濟發達,資本活躍度高。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相關扶貧政策的推出,尤其是證監會對貧困縣企業IPO“即報即審、審過即發”的政策,讓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抓住了機遇,衛信康(603676.SH)、嘉澤新能(601619.SH)等便在短期內亮相A股市場。
上市企業數量作為衡量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本活躍度的重要指標,但這并不意味著與經濟發展絕對相關。
劉金山認為,上市公司的數量多,說明該區域經濟充滿活力,企業成長性很好,儲備了很多成長性的公司,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在IPO常態化發行中得以顯現,這與GDP有關聯,但是關系沒有特別大。
相較而言,有的城市經濟總量雖然較大,但上市公司數量位次卻比較靠后。
GDP總量排名在全國主要城市中排名前十的武漢市,上半年GDP總量達到6019.08億元,但截至8月22日,武漢僅有一只新股上市,另有14家在證監會排隊。
上市企業總量上排名第八的成都市,今年僅有兩家企業上市,其在證監會排隊的企業7家,與排名第七的GDP總量(6111.4億元)似乎并不匹配。
魯政委對該現象解釋道,各個地方的GDP有不同的構成,一般企業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些地方的經濟發展更多是投資帶動型的,這種情況其實跟當地企業的素質不一定有關聯,比如說中西部地區,價值增長很快,但是更多體現在投資、基建方面。
行業群聚效果顯著
地理位置和經濟環境的差異在孕育企業的過程,不同區域上市公司的行業分布各有側重。
研究發現,308只新股的行業分布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最受資本市場青睞,有42家企業歸屬于這個行業,其中,尤以深圳市為最,超過1/3(16家)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企業出自深圳市。
這與深圳市的產業性質分不開,作為科創產業中心,深圳市是雙創企業重要孵化基地,已經出現互聯網巨頭騰訊、通訊制造商華為和中興等眾多頗具全國影響力民營科技企業,這些企業衍生出的產業集群效應在推動企業成長中扮演著重要作用。
統計數據顯示,坐擁最大物流港口上海港、最大的汽車企業上汽集團(30.120, 0.25, 0.84%)和最大證券交易所上交所的上海市,新股中多為高端服務業和制造業,新增上市企業數量排名第三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21家),其中有5家在上海,占比接近25%。此外,上海市新增3家汽車制造業企業,4家專用設備制造業。
江浙地區的優勢則集中在機械化工、食品紡織等方面,今年新上市的紡織業、紡織服飾業及化學纖維制造業企業共有9家,其中6家都集中在浙江省。而在新增上市企業行業排行榜中,位居第四的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企業(17家),江蘇和浙江合計占據8家。
新聞出版行業聚集在北方,尤其是北京作為文化傳播中心,是傳媒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今年上市的6家媒體企業,5家來自北京,1家來自天津。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