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7 09:33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去年12月,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發布公告,21家機構入圍第一批基本養老保險證券投資管理機構名單,14家公募基金公司在列,養老金入市進入倒計時。
養老金市場正成為公募“必爭之地”。
去年12月,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發布公告,21家機構入圍第一批基本養老保險證券投資管理機構名單,14家公募基金公司在列,養老金入市進入倒計時。
隨即,今年年初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啟動招標工作。截至6月底,北京、上海、河南、湖北、廣西、云南、陜西、安徽八省份已與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簽署了委托投資合同,合同總金額4100億元,其中的1721.5億元資金已經到賬并開始投資,剩余其他資金將按照合同約定分年分批到位。
對于這塊養老金市場“新生”的蛋糕,有著社保和企業年金管理經驗的基金公司自然不會輕易錯過。
多家受訪公募表示,養老金業務在公司有著戰略意義,其中個人基本養老業務的發展空間更是廣闊的,公司將不遺余力在養老金業務領域進行布局。
華南一位公募總經理直言,“如果你看到了這個市場未來發展的軌跡和前景,那么盡管現在起步緩慢,也要耐住寂寞,做好應對變化來臨的準備。”
基本養老金入市待提速
“基本養老未來的空間是巨大的。”
在采訪過程中,不止一位受訪人士向記者表達了如上觀點。在業內看來,經過多年的發展,企業年金市場基本固化,社保的增量也比較穩定,而基本養老發展空間卻是巨大的。
深圳一位公募基金養老金部負責人章程(化名)表示,“這兩年企業年金增幅一直在放緩,因為新建立企業年金計劃的企業逐漸減少;社保則還有一定增量。真正預估不到增量的是個人養老金,我過去做了十幾年養老保險工作,從美國和香港的經驗來看,未來這肯定是最大的一塊蛋糕。我們現在一是要盡快把政策吃透,二是要早點把產品準備出來,這是未來2-3年我們的一個重點發展方向。”
上述觀點與深圳一位公募副總李萍(化名)的看法相似,李萍亦向記者介紹,目前企業年金這塊市場基本已經瓜分得差不多,變動不會特別大,除了有些需要更換的,另外社保這塊經常還會有些增量資金,而真正空間比較大的一個是基本養老,一個是職業年金。不過這兩項業務目前在營銷上存在一定難度。
李萍表示,“去年底我們拿到基本養老資格后,陸陸續續接受了一些委托,相關的錢也在不斷進來,但實際上實施過程是比較緩慢的。因為基本養老存在一個資金歸集、上收的過程,按照有關預測,每年大概總共會有3000億元左右,這3000億還涉及到21家機構要怎么分的問題,所以進程會比較慢。另外,基本養老的資金性質和社保的資金性質有比較大的差別,流動性管理跟作為戰略性匹配的社保相比有差距。”
職業年金的情況則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李萍解釋稱,“一般而言,省份較大、財力較強的地區,資金歸集能力也強一些,這些地區現在已經在往外委托;而有的地區財力較弱,我們的營銷動力就會小一點,比如它一共只有幾十個億委托出來,還要分配到20家或10家機構,每家只有二三個億,對我們而言人工成本也較難覆蓋。考慮到現實情況,我們只能把營銷重點放在大省、大區域,最近我們就在和一個排名前15的大省份去聊,這種大省份是必然要強攻的。”
李萍坦言,目前其所在公司在這兩塊業務上都投入了專門的力量進行對接,將此視為公司的戰略性業務,在產品的儲備、基金經理的配置上也都已經準備好了,客觀上還是要看資金的進度。
企業年金進入存量博弈
當然,基金公司積極布局個人基本養老業務和職業年金業務,并不意味著對企業年金業務有所輕視。相反,盡管企業年金市場基本處于固化狀態,但基金公司的投入卻仍在增加。
章程表示,“企業年金一直是我們養老金業務的重點,雖然未來我們預測個人養老業務有更大的空間,但不會因此而摒棄企業年金業務。我們的企業年金業務剛開始時規模確實不大,但我們一直往里面投入,今年中標企業數量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目前這塊業務的規模已經增加到500億,比去年多了100多億,這個增量是非常可觀的,未來三、四年,我們預計每年還會有200-300個億的增量。其實整個企業年金市場也是如此,雖然這幾年規模增速在降低,但絕對值是在增加的,企業年金同樣是塊長久期的蛋糕,必須堅持下去。”
根據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企業年金21家投資管理人中,公募基金占11家,管理企業年金資產超過4000億,占比38%。隨著企業繳費的增長和收益的增長,未來企業年金的總規模仍有一定增量空間。
不過,也有基金公司坦言,雖然未來在企業年金這塊的投入力度不會因為個人養老金或職業年金而有所減少,但在企業的選擇上還是會考慮成本,不會爭取一些小企業來增加規模。
李萍向記者提到,“有的小企業主動來找我們管理企業年金,但他們的金額比較低,服務要求又比較高。比如他們手上有幾個億,希望分到2家或者5家機構手中,每家只有幾千萬,如果單獨做對我們而言成本太高了,所以我們會考慮做成集合,把小的統一納進去,但企業往往希望自己能得到個性化的服務和單獨設立產品,而這樣我們的投入產出是不匹配的,對于這類企業我們只能放在較后考慮。”
此外,有業內人士認為,企業年金雖然目前市場規模增速放緩,但并沒有進入完全市場化運作的階段,未來同樣還有很多可能。
稅收優惠政策關鍵
回顧以社保和企業年金為代表的養老金業務在我國的發展,進程并不算太快,但公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卻不可忽略。
以社保來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社保理事會境內委托投資管理人共18家,其中16家為公募基金,公募基金管理的境內委托資產占社保基金會管理資產總規模的比例超過40%。
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在基本養老領域,公募將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施展拳腳。近幾年以來,中國基金業協會也一直在努力推進這項業務的開展,中國證監會今年針對《養老型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指引》征詢意見,更是引領了行業創新。但擺在眼前的障礙是不可忽略的。華南一位養老金業務部人士表示,“未來關于個人養老這塊最大的博弈是在財政稅收。這塊現在在市場上呼聲很多、說法也很多,但目前并沒有看到突破。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這個問題會變得更為急迫,一旦國家開發稅收優惠,那么養老業務的發展速度將是不可想象的。”
在此前的一個公開論壇上,博時基金總裁助理耿紅也提到了稅收優惠政策對養老金業務發展的影響。耿紅認為,有四個問題需要重點關注:首先是稅收優惠的力度;其次是稅收優惠的靈活性;第三,稅收優惠的轉存;第四是稅收優惠的對象,這些問題對于公募在養老金管理方面能發揮多大作用至關重要。
華南一位公募總經理亦表示,如果稅收優惠這塊不明確,大家的積極度較難提高,但作為機構,必須做好應對變化要來的準備。
上述總經理坦言,“從長期來看,支撐美國資本市場機構投資者發展的就是它們的養老金,中國也一定會走這條路,現在正逢其時。雖然中美發展環境有差異,但從整個國家的發展階段和年齡結構來看,本質上是一樣的。未來養老行業必定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子行業,我們必須提前進行布局。”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