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牌公募金鷹基金露軟肋 權益類蟄伏靠固收撐門面
由于偏好投資中小創股票,金鷹基金旗下36只權益類基金年內平均回報率僅為-0.61%。在市場風格轉換中如何提高產品業績和投資收益,是該公司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投資者報》記者 閆軍
隨著公募基金二季報披露完畢,各家基金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盈利、規模情況浮出水面。《投資者報》記者發現,金鷹基金明顯露出疲態,二季度凈利潤為-7.64億元,在117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12,管理規模也停滯在第55名。
從產品業績來看,該公司權益類基金(包括股票型與混合型)的表現讓投資者失望。記者通過Wind資訊統計發現,截至8月7日,該公司旗下36只權益類基金年內平均回報率僅為-0.61%,遠低于同期A股權益類基金5%的平均收益水平。
不過,令人略感欣慰的是,金鷹基金債基等固收類產品上半年表現相對較好,成為業績的主要支撐。值得注意的是,這家成立于2002年的老牌公募基金在產品方面鮮有創新,至今仍未有一只滬港深基金、QDII基金,僅成立了一只量化基金。
權益類基金年內回報為負
回歸價值成為今年A股市場的主流方向,白酒、家電等“白馬股”深受市場追捧。在“二八風格”切換中,有的基金賺得缽滿盆滿,有的基金卻損失慘重。
金鷹旗下存續期內共有58只基金,其中權益類有36只。說到權益類基金,繞不開的是金鷹核心資源,但這只曾在牛市中大放異彩的基金自去年四季度陷入“跌跌不休”的循環中。
Wind資訊顯示,截至8月7日,金鷹核心資源年內回報率為-33%,在華南地區權益類基金中排名墊底。
在金鷹核心資源二季報中,其基金經理冼鴻鵬表示,產品關注軍工、教育、體育、智能駕駛與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與工業4.0、OLED主題。關注的是標的公司所在行業的發展前景,自身業務的成長性,以及標的公司相對于同行業其他公司的估值與市值的差距,尤其注重選擇成長性與估值匹配的成長型公司。但是這些個股自身的行業屬性和增長屬性容易被市場忽視,因此市場情緒對這些個股的股價影響極大,本基金在這方面把握不足。
該基金前十大重倉股分別為拓斯達(52.000, 0.00, 0.00%)、弘亞數控(50.790, 0.00, 0.00%)、星源材質(40.530, 0.00, 0.00%)、精測電子(70.360, 0.00, 0.00%)、歐普康視(42.510, 0.00, 0.00%)、捷捷微電(61.920, 0.00, 0.00%)、昊志機電(17.980, 0.00, 0.00%)、保隆科技(42.630, 0.00, 0.00%)、星網宇達(30.960, 0.00, 0.00%)、航天電子(9.490, 0.00, 0.00%)。不難看出,創業板、次新股在其倉位中分量不小。事實上,金鷹核心資源喜歡配置次新股的風格已經延續一年,對這一領域的偏愛使其在今年的藍籌行情中回報持續下滑。
有意思的是,盡管業績差,仍未阻擋資金的對金鷹核心資源的青睞,其管理規模從2016年三季度的20.13億元,飆升至今年二季度的32.08億元。對此,有分析人士認為,活躍性較強的次新股具備暴漲暴跌的特點,不排除有投資者希望賭一把風格轉換。
此外,金鷹穩健成長、金鷹技術領先A、金鷹產業整合等產品年內同樣出現10%左右的負收益,同樣是受中小創股票拖累。對此,華南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很難講是金鷹基金“偏愛”配置中小創,這是中小基金公司的特點決定的。在公募排名50位左右的基金公司,沒有那么大的募資能力選擇大藍籌,只能投資中小創股票。
對于金鷹基金來說,如何在市場風格變換時同樣保持較好的收益,成為其未來崛起的關鍵。
固收產品業績跑贏行業
海通證券(14.450, 0.00, 0.00%)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金鷹基金旗下固收類基金產品的超額收益率為2.97%,在98家基金公司中排名前1/3;絕對收益率為1.54%,同樣排名前列。
《投資者報》記者統計發現,截至8月7日,金鷹基金旗下22只固收類產品年內回報率達到2.4%,雖然比二季度末數據略有下滑,但仍高于行業1.61%的平均值。
對于債市的特點,金鷹基金固收團隊分析人士稱,短期決定經濟波動的主要因素是投資,中長期投資的整體趨勢是走弱的,但短期經濟在下行的過程中又存在一定的韌性。
基于清醒的認識,金鷹基金方面認為債券市場的利率整體是在上有頂、下有底的區間中運行,投資策略有三:一是“啞鈴型”配置,短端策略為主+長端適度博弈;二是適度拉長久期+高等級信用債;三是久期匹配+中低評級信用精選。
老牌公募們沉浮啟示
與金鷹基金2002年同年成立的招商基金,今年二季度末公募管理規模已達到3711億元,穩居行業第5位;同樣是2002年6月成立的國投瑞銀規模在今年二季度規模下滑130億元的情況下,仍有794億元,排名第30位。相比之下,金鷹基金二季度排名維持在55名,管理規模僅為402億元。
除了產品規模被同期成立的公司拋在后面之外,在產品創新上,金鷹基金的表現亦缺乏亮點。截至目前,公司仍未成立一只滬港通基金或者QDII基金。
一位接近金鷹基金的人士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金鷹基金下半年計劃布局一只滬港深主題基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港股漲幅已超過10%,當前建倉,金鷹基金側重的是產品線的布局。
實際控制人為越秀集團,背靠大股東廣州證券,金鷹基金資源可謂雄厚,但是成立15年以來,其始終在公募基金中游徘徊。從近5年的發展軌跡來看, 2012年其公募管理規模突破100億元,排名第48位;2013年規模縮水至91億元,排名下滑到第50位;2014年持續縮水至63億元,到了2015年才再次回到100億元以上。
公司發展起伏與人事動蕩不無關系。2014年,金鷹基金高層換屆后,投研部門出現較大的人事變動,2014年至2015年間,有8位基金經理離職,其中包括公司元老楊紹基、固收總監邱新紅等,對金鷹基金的打擊不小。
新管理層上任后,重新對公司發展戰略做了梳理,明確了以公司年度利潤的一定比例作為經營管理團隊的績效激勵,并推出合伙人制度。公司在2016年公募資產管理規模突破220億元,排在第55名。今年以來,雖然規模排名沒有變化,但如何提高產品業績、為投資者帶來良好的回報依舊是金鷹基金面臨的考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