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4 09:17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券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從昔日A股的“第一高價股”淪落至現在公司業績暴跌、股價腰斬再腰斬,控股股東忙補倉。全通教育自上市以來的遭遇成為創業板眾多上市公司講故事模式終結的縮影。
控股股東忙補倉
價值投資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曾說過:“市場短期是一臺投票機,但長期是一臺稱重機。”盡管股票價格一時會發生扭曲,但從長期來看,市場先生的力量終將讓這種扭曲回歸正常。
而發生在曾經A股的“股王”全通教育上的故事,則成為了這一論斷的最好的注解。7月29日,全通教育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陳熾昌在7月26日進行了補充質押,質押股份數量為75萬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為3.76%,占公司總股本比例為1.18%。截至本公告披露之日,陳熾昌直接持有公司股份1.99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1.44%;累計質押股份1.59億股,占其直接持有公司股份總數的80.04%,占公司總股本的25.16%。而這已經不是近期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第一次補充質押。此前的7月24日、7月25日,陳熾昌已經進行了數次補充質押。
曾幾何時,全通教育也是A股市場最為受寵的對象之一,甚至一度頭戴“第一高價股”的光環。資料顯示,全通教育于2014年初成功IPO,2015年5月13日,該公司股價最高點時曾達到467.57元/股,一度超過彼時的貴州茅臺,成為兩市“股王”,總市值則高達454.48億元。然而,僅僅兩年多的時間過后,截至8月2日收盤,該公司股價已經跌至了12.50元/股,復權后較歷史高點下跌了87.46%,總市值則跌至了79.22億元,375億元的紙上富貴就此灰飛煙滅。相比之下,貴州茅臺如今則高達482.84元/股(截至8月2日收盤),較2015年的5月13日上漲了120.32%。
在市值“毀滅”的同時,全通教育也逐漸地被投資者所拋棄。在十大流通股股東中,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社保基金406組合大幅減持520萬股,就此退出了十大股東之列。前十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則從2015年一季度末的71.25%下降至2017年第一季度末的55.50%。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末,該公司的股東總戶數為60166戶,截至6月15日,就已經下降至57639戶。
兩年十起并購 耗資16.14億元
發生在全通教育上的故事,與創業板的大多數公司并無二致:企業的成長性劇烈下滑,外延式并購帶來的高增長無以為繼,遭遇了業績和估值的“戴維斯雙殺”。
7月14日,全通教育公布了2017年半年報預告。預告顯示,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0661.69萬元至48794.03萬元,同比增長0至20%,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的凈利潤虧損1300萬元至1800萬元。公告稱,報告期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虧損,主要原因系公司業務結構變化。2016年下半年以來,公司緊抓教育信息化行業發展機遇,教育信息化項目業務規模快速發展,2017年上半年該類業務收入占比同比增長較快。作為拓展的新業務,EdSaaS業務經營效率較其他原有成熟業務有待提高,且該業務面臨競爭加劇。業務結構變化及新業務競爭加劇導致本期業務利潤率同比有所下降。公司本期成本費用同比增幅大于收入同比增幅。
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6年,全通教育營業收入為1.93億元、4.39億元、9.77億元,同比增速為11.80%、127.97%、122.58%。對應的同期凈利潤為0.45億元、0.94億元、1.03億元,同比增速為 6.87%、108.56%、9.99%。今年一季報則顯示,該公司營業收入2.2億元,同比增長16.32%,但凈利潤首次出現負數,為虧損640.67萬元,同比大降148.97%。
資料顯示,2014年1月21日,主要從事家校互動信息服務的全通教育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首發上市時的股價就定在了30.31元/股,發行后市盈率為51.37倍。當時,在線教育概念火熱,全通教育被冠以“在線教育第一股”等光環。
自上市以來,同創業板其他上市公司一樣,借助大量的外延式并購成為全通教育擴張的主要手段之一。WIND統計數據顯示,從2015到2016年,全通教育先后進行了10起并購,交易總價值達到了16.14億元,其中包括2015年1月對繼教網100%股權、西安習悅股權的并購,耗資11.3億元。當年3月24日,耗資5362萬元收購河北皇典51%股權。6月8日,又斥資5326.72萬元收購杭州思訊71.75%股權。7月14日,收購湖北音信部分股權,廣西慧谷部分股權和杭州學慧苑部分股權耗資1.21億元。7月28日,收購湖北音信55%股權,耗資4607.68萬元。8月7日,收購智園控股10%股權,耗資2217.50萬元。8月12日,收購廣西慧谷51%股權,耗資3123.75萬元。
2016年,全通教育又先后收購EME7.48%股權、賽爾互聯24%股權和上海聞曦47.33%股權,分別耗資374.59萬元、3840萬元和11453.86萬元。值得注意的是,在這10起收購中,除了第一起以現金加股權的方式進行支付外,其余均為現金支付。上述10起并購中,目前已有6起完成,2起簽署轉讓協議,1起處于董事會預案階段,還有1起達成轉讓意向。
控股股東遭立案調查
用“禍不單行”來形容近期的全通教育最為準確。不僅股價持續下跌、業績下滑,其控股股東陳熾昌及一致行動人股東林小雅涉嫌違規。
7月21日,全通教育披露,公司控股股東陳熾昌及其一致行動人股東林小雅,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調查通知書》,根據相關規定,證監會決定對二人進行立案調查。
今年以來,在業績變臉、股價持續下跌的情況下,全通教育的高管不僅未采取措施穩定股價,反而跟著基金撤退的步伐進行大幅減持。
資料顯示,控股股東陳熾昌和林小雅所持首發限售股于今年2月13日解禁上市,剛一解禁,控股股東便開始減持:林小雅和陳熾昌分別于今年2月16日、2月17日減持公司股票495萬股和1100萬股,合計套現2.68億元。全通教育2016年度業績快報于今年2月28日公布,根據相關規定,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在公司業績預告、業績快報公告前10日內買賣上市公司股份。2017年2月24日,全通教育再次因重大資產重組停牌。但僅停牌一個月之后,全通教育2017年3月23日晚宣布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公司股票也于3月24日復牌交易。這是去年8月以來該公司第二次重組失敗。
Wind數據顯示,自2015年的5月股價創歷史高點并持續下跌以來,全通教育的重要股東開始大量減持。在股東34次增減持行為中,有31次為減持,涉及股東人數為8人,減持金額高達30.09億元。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