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4 10:07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但凡享有市場關注度和公眾信任的人士,任何觀點都應建立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這樣的建言才能真正打到痛點,也不枉社會尊稱一聲“經濟學家”。
但凡享有市場關注度和公眾信任的人士,任何觀點都應建立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這樣的建言才能真正打到痛點,也不枉社會尊稱一聲“經濟學家”。
進入2017年以來,IPO進入高速發行狀態。為此,圍繞新股發行節奏問題,市場展開了激烈爭論,一方認為,應放緩IPO節奏,要顧及市場的承受能力;另一方則主張IPO加速發行,要頂住輿論壓力。在這場曠日持久的IPO之爭中,經濟學家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在主張放緩IPO的一方中,經濟學家韓志國成了投資者的代言人;而在主張IPO加速發行的隊列里,經濟學者向松祚與左小蕾則是重量級人物。
股市是經濟的組成部分,經濟學家對此關注更是應當應分。不過,在發表股市觀點時,卻要謹慎,至少要在充分研究后,使其觀點能事實地反映股市客觀情況。筆者之所以對此建言,恰恰因為眾多經濟學家們享有社會威望,對社會影響很大。然而,股市是一個利益再分配場合,經濟學家們的言論不僅會引發股市價格動蕩,還有可能影響證監會決策。因此,如果經濟學家們對股市沒有進行充分的深入研究,就貿然發表觀點,他們的言論便有可能誤導市場及決策層。
事實上,在目前IPO之爭中,這種情況可能正在上演。比如,近日,向松祚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并不專注研究證券市場,IPO發行的節奏是快、是慢、還是合適,我沒有能力回答。然而,從一個經濟學者和普通人的常識來判斷,任何證券市場都應該有正常的IPO。建立和發展證券市場的基本功能就是為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提供IPO和再融資的渠道,這是所有證券市場基本的功能”。
作為支持IPO加速發行的急先鋒,其本人卻“并不專注研究證券市場”,對“IPO發行的節奏是快、是慢、還是合適,沒有能力回答”,而只是根據常識加以判斷。這一行為對可能影響市場走向及決策判斷的經濟學家來說,是不太謹慎的。
確實,從常識判斷,任何證券市場都應該有正常IPO。比如,美國股市是世界上最成熟的股市,每年IPO的數量也就在150家左右,總體上沒有超過200家,而在A股正常的年份,IPO的數量大都超過200家,如去年248家。所以,A股市場并不缺少正常的IPO。投資者之所以建言IPO放緩,是因為進入今年以來,IPO在“超常規”發行,僅上半年就發行了247家。
另外,A股市場的這種IPO超常規發行屬于一種“帶病發行”,新發行的公司中少有真正優秀公司,甚至一些公司一上市就變臉。加之IPO制度存在嚴重問題,任何一家企業上市都會給市場帶來大量限售股,如股本在4億股以上的上市公司,其限售股規模甚至達到了首發流通股規模的9倍。股市由此成為限售股股東們的提款機。因此,目前的IPO制度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融資制度,而是支持限售股股東們套現的圈錢制度,這樣的制度必須改進。
然而,對于諸如上述等A股市場的根本性問題,作為經濟學家的向松祚卻沒有談及,而是憑“常識”提出支持IPO提速的觀點,從對中國股市發展負責任的角度來說,這是不太合適的。類似的案例,在A股市場上又有多少呢?事實上,但凡享有市場關注度和公眾信任的人士,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從業人員,任何觀點都應建立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這樣的建言才能真正打到痛點,也不枉社會尊稱一聲“經濟學家”。
皮海洲(財經評論人)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