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6 08:57 | 來源:未知 | 作者:方海平 | [銀行]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上周監管部門“挨個兒”出面安撫后,本周債市開局反彈。在強力去杠桿背景下,金融體系流動性趨緊,企業融資成本有所抬升。
上周監管部門“挨個兒”出面安撫后,本周債市開局反彈。在強力去杠桿背景下,金融體系流動性趨緊,企業融資成本有所抬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部分實體企業財務部門了解到,傳統的發債成本提高,從銀行獲取貸款也變得困難,且多數企業預計融資成本仍將繼續提升,并在內部制定了“應對方案”。
望正資本全球宏觀對沖基金董事長、中國新供給經濟學五十人論壇成員劉陳杰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仍明顯低于融資成本,“脫虛向實”必須配合實體經濟改革更快的推進才會有效。
實體企業融資成本抬升
4月份以來,資金成本利率和市場無風險利率抬升,股市、債市和大宗商品市場下跌趨勢明顯。
以3個月期限Shibor為例,其價格自去年底的3.14%漲至今年的高點4.45%左右,漲幅高達131.4個BP;作為無風險利率代表的10年國債利率一度觸及3.7%一線。
金融市場資金利率和債券收益率抬升,一級市場的發行成本隨之上行。據Wind顯示,2月以來,企業債、公司債、中票、短融等融資渠道的利率全部經歷了一番快速上行,AA評級、1年以上期限的企業債發行利率自5.0%漲至5.8%、中票利率自5.1%漲至5.6%、短融利率自4.3%漲至4.8%。融資成本上升的同時,信用債取消發行的規模不斷創新高。
從銀行獲取貸款的渠道也有所收緊。興業證券固收團隊的研究顯示,根據調研,近期銀行的企業貸款利率的提升幅度在5-20個BP不等;該機構的數據模擬結果顯示,目前貸款的利率大概上行了10個BP左右。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觀察,市場融資成本的上升在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中已有所體現,即財務費用、利息支出等相關項目開始增加,不過一季度由于PPI大幅上行推升了企業的收入和盈利,財務費用回升的現象被掩蓋。
一家主業為制造業的企業融資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雖然不同行業和地區的情況差別很大,但是整體上對融資成本上升的感受較為明顯。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年初開始就預計今年融資可能更困難,企業內部也制定了應對方案,在現金流不寬裕時發展步子放緩一些。”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在這種大環境下,企業選擇的應對方案,除了在融資擴張上表現得更為保守穩健以外,也開始更加注重從企業內部運營上降本增效,以及在稅收方面做出相應改進。上述企業融資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現在政策在收緊對金融體系的資金運轉,預計后續對制造業等實體企業的融資會有更多政策上的傾斜。
金融去杠桿、實體經濟改革需同步
此輪金融去杠桿的目的在于壓縮同業鏈條,降低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嵌套和空轉的杠桿和風險,其最終目的還是“脫虛向實”,促使資金從金融系統流向實體經濟。因此,如果過程順利,資金回流至實體經濟,那么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終將下降,利率也將回落。
劉陳杰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最近幾個月在金融系統內部強力去杠桿的同時,雖然制造業的投資有一定回升,但資金回流至實體經濟的跡象仍不明顯。
他指出,自2014年以后,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就一直低于企業的融資成本。這個局面不改變的情況下,即使金融去杠桿力度再大,股市、債市、房地產等全部下跌,資金也難以回流到實體經濟中去,金融去杠桿與實體經濟改革必須同步推進,現在的情況是,實體經濟改革步伐較為滯后,國有企業改革和財稅體制改革的方向仍不明確。
金融學博士、CFA人民幣論壇專欄作家張啟迪認為,當前的金融去杠桿是短期選擇,最優路徑是,先改實體經濟,提升實體經濟資本回報率,從而帶動金融系統利率回升;當前則是次優路徑,一方面通過貨幣收縮提升貨幣市場的資金利率水平,另一方面,繼續推進實體經濟的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金融系統強有力、快節奏的監管,對比之下,實體經濟的改革進展較為緩慢。劉陳杰認為,監管的底線是不發生系統性風險,也就是一旦出現風險跡象,央行就可能再度開閘放水,如此反復對金融系統和實體經濟都有負面影響,會使得后續改革成本更高。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