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6 08:50 | 來源:未知 | 作者:周瀟梟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如何解決資金缺口問題,是各方持續關注的焦點之一。5月14至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多位與會嘉賓表示,“一帶一路”沿線投資需求大,
史耀斌指出,《指導原則》主要提出了三方面政策建議:一是推動沿線國家政府加強協調合作,為融資活動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二是充分動員市場力量,特別是發揮私人部門在“一帶一路”融資中的作用,共同建立多元化融資體系;三是推動金融創新,完善融資環境,加強金融監管合作,維護區域金融穩定。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如何解決資金缺口問題,是各方持續關注的焦點之一。
5月14至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多位與會嘉賓表示,“一帶一路”沿線投資需求大,需要更多資金參與。與此同時,不少國家的金融機構、多邊開發機構等對“一帶一路”沿線投融資表達出興趣,希望能有更多合作。
這種資金不匹配的現象,背后原因眾多,有國家間政策不協調、投資貿易不夠開放等。IMF數據顯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獲得的外商直接投資占GDP比重,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水平的一半不到。
兩天峰會匯聚了29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130多個國家代表和70多個國際組織負責人,會議討論傳遞出對加強開放合作、加強互聯互通等方面的熱情。
針對當前融資瓶頸,會議達成多項務實成果。18個國家財長或代表在會議期間簽署了《“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這項原則目前已經獲得27個國家核準,這是“一帶一路”倡議下首次就融資問題形成指導性文件;相關國際組織與沿線國家合作也在陸續展開,如中國財政部與六家多邊開發機構簽署諒解備忘錄,中國央行與IMF簽署諒解備忘錄;此外,中國國內金融機構還與相關國家簽署了一系列項目融資、合作協議等。
資金缺口大
5月14日,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發布演講時表示,亞洲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面臨巨大的投資需求。據測算,2030年前每年投資需求達到1.7萬億美元,這些投資對促進經濟增長、消除貧困、應對氣候變化很重要。沿線國家應該以合作的態度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如調動主權基金、參與地區多邊開發機構合作等,來促進資金融通。
埃爾多安引用的數據,來自于亞洲開發銀行。據亞行測算,亞洲及太平洋地區若保持現有增長勢頭,到2030年其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總計將超過22.6萬億美元(每年1.5萬億美元)。若將氣候變化減緩及適應成本考慮在內,此預測數據將提高到26萬億美元(每年1.7萬億美元)。
捷克總統澤曼在14日高級別全體會議上發言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創舉,推進過程面臨一些挑戰,比如基礎設施建設面臨資金不足,后續需要推動政府和私營部門的合作。
“一帶一路”倡議勾畫出宏大的愿景,沿線國家產能合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投資貿易等,需要大量資金介入。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胡懷邦表示,“一帶一路”融資需求層次多,既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所需要的長期、大額融資,也有貿易暢通所需要的產業發展資金和短期貿易信貸資金,還有在推動政策溝通和民心相通過程中所需要的財政或其他準公益性資金。
另一面,不少與會嘉賓對當前“融資饑渴”伸出“橄欖枝”。英國首相特使、財政大臣哈蒙德在高級別全體大會上表示,亞洲“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量大致在26萬億美元,融資僅靠公共部門是不夠的,英國作為“一帶一路”合作伙伴可以為融資提供支持。
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長官梁振英推介道,香港的公司管理著很多城市的港口、鐵路項目,管理運營經驗豐富;香港還能有效組織銀團貸款,動員更多資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多邊開發機構也看到融資缺口背后巨大的合作機會。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在高級別全體會議上表示,鑒于“一帶一路”倡議的規模,估計投資需求巨大。目前有8.5萬億美元閑置資金,等待更好的投資機會,吸引私人資本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有望迎來最佳雙贏局面。
金墉還表示,在中國財政部的支持下,世界銀行正在研究 “一帶一路”倡議的經濟學,量化其潛在效益,甄別關鍵的基礎設施瓶頸,針對政策和監管制約因素提出解決方案。
共同簽署融資指導原則
要實現資金的對接并不容易。
IMF總裁拉加德給出了一組數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獲得外商直接投資占GDP比重為1%,這不到金融危機爆發前的一半。這需要發展中國家健全相關政策,進一步開放貿易、放寬資本跨境流動限制、改善監管和營商環境等。
融資瓶頸的破除,需要政府在政策層面加強合作。
中國財政部部長肖捷指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是資金融通的重要使命,要有效發揮政府政策引導和支持作用,促進本地區國別發展戰略對接,形成區域基礎設施規劃及融資安排,并在法律、稅收、貿易、投資等方面加強政策協調,營造透明、友好、非歧視的融資環境。
此外,參與的市場機構也需要加大合作力度。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指出,“一帶一路”沿線不同國家發展階段差距非常大,各地的監管、法律環境不同,銀行在合作過程中,效率、統一性、響應程度有很多問題,特別是信息不能共享。
務實合作正在積極推進。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促進資金融通”平行主題會議期間,中國、英國、俄羅斯等18個國家財長或代表簽署了《“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簡稱《指導原則》)。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在接受采訪時介紹,中國財政部從年初開始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起草了《指導原則》,并與有關國家的財政部門進行了反復討論磋商。最終,共有包括中國在內的27個國家核準了《指導原則》,其中17個國家派財長或代表出席了簽字儀式。
這是“一帶一路”倡議下首次就融資問題形成指導性文件。《指導原則》全文共計15條,反映了各方在資金渠道、融資環境和金融監管等多方面的共識,如鼓勵私營部門積極參與、拓展資金渠道、注重發揮多邊開發性金融機構作用、歡迎各領域資金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本幣債券市場以及深化金融監管、加快投資便利化等。
史耀斌指出,《指導原則》主要提出了三方面政策建議:一是推動沿線國家政府加強協調合作,為融資活動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二是充分動員市場力量,特別是發揮私人部門在“一帶一路”融資中的作用,共同建立多元化融資體系;三是推動金融創新,完善融資環境,加強金融監管合作,維護區域金融穩定。
創新融資手段
世界銀行行長金墉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的效益之廣泛,超出單個項目或者單個國家的范圍。項目需要創新型融資解決方案,混合公共及優惠資金和商業資本。
跨區域的互聯互通項目,可以發揮多邊開發機構的優勢。峰會期間,中國財政部與世界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新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歐洲投資銀行總局、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6家多邊開發銀行,共同簽署《關于加強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相關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加大合作力度,進行風險分擔,是未來可期的方式。絲路基金董事長金琦表示,不同機構之間必須共享經驗,尤其是多邊機構、經驗豐富的國際組織可以提供更多支持和指導,給包括絲路基金在內的其他金融機構。
金墉指出,創新的工具有很多。比如世行曾與其他國際開發機構合作,對新興市場國家項目投資進行擔保,來提高該項目債券信用評級,大部分債券可達到BBB級,即投資級,這樣能吸引更多私人資本進入。
此外,技術創新也帶來新的動向。IMF總裁拉加德表示,手機移動銀行的普及,非洲有17個國家手機銀行賬戶數量超過常規銀行賬戶數量;還有利用虛擬貨幣,使得更多公司和家庭能更便捷地完成跨境支付等,這些都是很積極的動向,有助于突破當前融資瓶頸。
肖捷表示,在堅持風險可控這一前提下,鼓勵創新融資模式、渠道、工具與服務,發展和完善股權融資市場和本幣債券市場,惠及廣大沿線國家,促進可持續、包容性發展。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