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交系”地產整合仍在路上,近日,中房地產發布公告稱,正式代為經營管理中交地產。重組失敗后,中房地產以托管形式接手中交地產業務,獲得資本市場認可。對于業績并不突出的中房地產而言,接手中交地產業務后,盡管能獲得較多資源,但是該公司未來在發展中能否扭轉財務頹勢,仍有待市場來檢驗。財報顯示,中房地產已連續兩年凈利潤下降,呈現出明顯的“增收不增利”現象,2016年中房地產凈利潤為1186.73萬元,同比減少58.25%。
連續虧損
近兩年,中房地產凈利潤連續下滑,“增收不增利”成為該公司發展的阻礙之一。
近期,中房地產一季度財報預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約2438萬元,相比去年同期虧損560萬元,虧損增大了3倍。對此,中房地產表示,虧損原因是新項目拓展、銷售擴大、增加人員配置等因素,導致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較上年有較大幅度的上升,另外,報告期內部分項目利潤率較低,導致整體利潤率下降。
不僅是今年一季度,中房地產前兩年凈利潤也在持續下滑。2016年年報顯示,中房地產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1億元,同比增長88.2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186.73萬元,同比減少58.25%,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持續三年為負數。
此外,基本每股收益、加權平均凈資產等指標也出現下滑情況,負債率則上升至85.74%,較2015年同期增加22.3%。針對資產負債率同比增加,中房地產回應稱,主要為本期開發貸、發行債券及應付土地款的增加所導致。
“‘增收不增利’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或在于此類地產企業銷售節奏比較慢,看似收入水平提高,但銷售節奏慢,潛在的財務成本等會比較高,基于此,項目盈利的空間也不是很大。”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同樣,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中房地產凈利下滑的原因有兩點,一方面中房地產是以做保障房為主的公司,這一塊利潤較薄,再加上結算較慢,周轉速度慢也會影響企業凈利潤。另一方面,該公司體量不大,成交控制不太好,這也會侵蝕利潤導致虧損。
中交托管
不得不提的是,涉及中房地產的“中交系”地產整合仍在路上。重組失敗后,中房地產并未放棄,只是將重組改為了“托管”。4月26日,中房地產公告表示已于4月21日與中交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地產集團”)、中交地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地產”)簽訂《托管協議》,中房地產正式代為經營管理中交地產。
對此,中房地產公告稱,托管中交地產是為盡量減少和避免與地產集團下屬地產業務目前存在的同業競爭情況。事實上,同業競爭困擾“中交系”地產由來已久,地產業務整合的決心也早有顯現。2015年,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集團”)為推進內部房地產板塊整合,出資成立了地產集團。此后,以地產集團為依托,中交集團開啟了旗下房地產業務漫長的整合之路。
目前,中交地產國內房地產發展布局主要依靠綠城中國和中房地產“A+H”兩家上市公司以及中交地產。作為A股上市平臺,中房地產在中交集團的地產業務整合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從重組失敗,再到托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中房地產代為經營管理中交地產后,人事調整也緊跟而來。4月27日,中交地產披露了關于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發生變動的情況。公告顯示,為推進房地產板塊的重組整合,優化管理鏈條,中交地產決定進行14項人事變動。
對于“中交系”地產整合,張宏偉表示,其實在用中房地產的殼進行資產重組。“中交系”地產整合,一方面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另一方面避免同業競爭。此外,整合后,中交資產規模進一步加大,提高了行業競爭力。
能否救場
對于連續兩年凈利下滑的中房地產而言,接手中交地產后,能否扭轉業績頹勢呢?
對此,張宏偉表示,綠城本身也在“中交系”內,中房地產的一些項目嫁接綠城品牌的話,對于地塊價值的挖掘,有可能對中房地產未來利潤的提升起到一定幫助作用。
嚴躍進認為,中房地產托管之后將擁有更多土地儲備,就目前融資收緊的環境看,后續對于中房地產的地產業務、節約拿地成本、現有土地資源開發等都有積極作用。對于中交地產來說,通過讓所有房地產資源和項目歸集到中房地產旗下,有助于專業化和獨立操盤的目的。專業化的提升也有助于中房地產股票的提振,尤其是注入更多的土地資源和保持獨立的運作后,中房地產的市值更容易做大。
在后續盈利方面,類似企業需要擴大融資渠道,繼續加大在招拍掛市場上的拿地力度等,惟有做大規模才可以更好地降低運營成本,發揮規模效應。中房地產的品牌影響力其實一般,后續資源整合以后如何尋求發力很關鍵。另外類似綠城的股權投資也被納入到此類企業中,后續和綠城的合作需要進一步展開。另外,中交地產當前的優勢是有較好的海外投資機會和建筑工程特色,后續若出現業務的結合,要防范部分成本被隱性化,即看似房地產開發的造價成本降低了,但或轉移到此類母公司中交集團上面去。
此外,中房地產接手中交地產后,如果管理層能力不跟進,那么項目并入以后,反而增加了運營的成本。后續對于產品的定位以及開發出較好的產品系列等,都是類似企業需要關注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