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5 10:00 | 來源:未知 | 作者: 楊建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有私募在朋友圈表示,近期清理了年前布局的3只殼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有投行人士發布賣殼信息,殼費從6億元降到4億元,賣殼
有私募在朋友圈表示,近期清理了年前布局的3只“殼”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有投行人士發布“賣殼”信息,“殼”費從6億元降到4億元,“賣殼”的條件也一再降低,但還是無人問津。有私募表示,隨著IPO加速,市場“炒殼”邏輯出現變化,A股“殼資源”稀缺性正在退卻。
私募大肆逃離“殼資源”股
曾經牛人扎堆的“殼”股如今風光不再。曾經的“囤殼王”中科招商在短短4個交易日中便宣布擬清倉8家上市公司的持股,如此匆忙地想大舉拋掉手上的“殼資源”大大出乎市場預料。
隨后的2017年2月10日,在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特別提到了對“殼資源”炒作的限制。
近期有私募人士在朋友圈表示,從監管政策和目前市場風向來看,以前的“炒殼”邏輯出現變化,尤其是證監會主席劉士余近期提到了對“殼資源”炒作的限制,后期“殼”股市場空間越來越窄,近期已經把手里年前布局的3只“殼資源”股清理了。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部分中介販子手中的“殼資源”也從前期的炙手可熱到近期的乏人問津,“殼”費一降再降也無人搭理,這也反映出目前“殼資源”股的現實情況。
尤其是在IPO提速及重組新規抑制“炒殼”熱情的背景下,“殼資源”股的地位大不如前。實際上,不少私募在去年就已經著手減持“殼資源”股了——去年7月27日,新價值投資陸續減持舉牌個股;去年6月18日,園城黃金公告稱思考投資減持121.14萬股,占總股本的0.54%,不再是持股5%以上的股東。
“殼資源”稀缺性正在退卻
回顧A股市場的“炒殼”演變歷程,從早期的押注垃圾股重組,到反向收購“殼”公司曲線上市,再就是產業資本跨界并購及目前各路資本井噴式“囤殼”運動,“殼”生意已經成為A股市場參與主體繞不開的一個話題。
北京清和泉資本表示,當前監管層態度較為明確,且執行力度越發趨嚴。短期存在糾正市場炒作行為,從而影響市場參與情緒,但從中長期來看,不管是對A股還是實體經濟,均形成較大利好。今后兩個趨勢較為明顯:首先是IPO發行加快、審核趨嚴將成為常態化;其次是加強并購、重組的監管將成未常態化。而從對市場的影響來看,價值藍籌股與中小創的估值差距仍將進一步拉近,同時成長股的估值將大幅分化。
溫莎資本研究總監李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A股“殼資源”的稀缺性正在逐步退卻,打擊利用“殼資源”操縱股價進行炒作,本身是監管層保護中小投資者應盡的義務。投資本應回歸到基本面,而不是純粹的市場博弈。監管層的做法對市場進行有效的資源配置起到助推作用。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