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6日,創業板指數再度下跌3.64%,已延續八連跌。創業板指數收于1830.85點,創2016年以來新低。曾經耀眼的明星板塊為什么會跌跌不休,不少基金公司認為,市場對IPO降速的期望落空,加上對股票解禁潮、通脹等因素的擔憂令創業板指數不堪重壓。但有基金經理認為,有部分內生增長良好的成長股,估值已經跌至歷史低位,值得重點關注。
下跌三大元兇
在公募基金看來,導致市場下跌的原因有以下幾個:一個是IPO速度未減。融通基金認為,2017年以來,部分投資者預期IPO會降速,而上周五又有10家公司拿到了批文,從上周五創業板大跌可以看出市場預期落空。監管思路目前仍延續“放IPO,收再融資”,市場將其解讀為變相的注冊制。這使得中小創,尤其次新股的調整十分明顯,同時也使新股上市后漲停板過快打開,降低了打新基金收益率,引起部分資金的拋壓。也有基金認為,隨著次新股收益率的下降,市場擔憂產生“次新炒作下降-打新收益率降低-負反饋打新基金-大藍籌配置降低”的連鎖反應。
二是解禁壓力大。海富通基金施敏佳認為,去年12月以來,A股市場進入解禁高峰期,市場節前大多持觀望態度;此外,創業板8連陰,市場情緒持續低迷,部分權重個股跌停;可以看到,部分估值過高的個股昨日受挫較為嚴重。
三是市場擔憂通脹加劇。廣發基金資產配置小組認為,原油價格中樞的上升以及12月超過5%的PPI數據讓市場擔憂一旦PPI向CPI傳導,市場對央行可能會收緊貨幣存在擔憂。
部分估值已經跌到位
從歷史看,創業板出現“八連跌”是前所未有的記錄,隨著創業板持續“殺估值”,是否已經有個股跌出了機會?
華商潤豐擬任基金經理魯寧認為,創業板指數回到了比2015年9月和2016年2月還低的水平,而這期間企業的盈利是在持續增長的,后續更多是消化對于再融資并購等負面情緒的壓力,估值尋底的過程也是尋找具有持續盈利增長企業的過程,目前不用太過悲觀。
融通新能源基金經理付偉琦認為,在2017年,從4000點上方跌到1800點的創業板,以及更廣泛的成長股依然不具備系統性機會。但與此同時,在投資者系統性減配成長股的思路和行為下,他們觀察到有一批內生增長良好的成長股,2017年市盈率已經下降至20~35倍之間,對應未來2年復合增速在20~50%之間。從中期看,股票的價值體現在其微觀基本面的變化,市場風格的變化只會階段性影響股票的估值波動。而對內生增長較好的個股來說,20~35倍的估值屬于偏低的位置,已經進入風險收益比較高的狀態,是他們的重點配置方向。
施敏佳則認為,創業板自設立以來,8連陰實屬罕見,今年1月以來的大跌另一方面也孕育了一些投資機會。可以參考去年1月熔斷后,創業板部分個股幾乎走出了翻倍的行情。因此,就基本面和情緒面而言,可能會存在反彈的機會。雖然市場風格短期較難切換,但持續看好優質的成長公司,二季度后市場情緒預計轉暖。
而大成基金認為,當前市場行情圍繞通脹和改革展開,行業配置上應選擇受益于通脹、對利率不敏感的行業,如食品飲料、公用事業、石化、銀行等,主題策略上選擇受益于改革的機會,專注一帶一路、國企混改、農業供給側改革等主題。
匯豐晉信科技先鋒基金經理陳平認為,當前創業板估值已經相對便宜,對于TMT行業,估值在30倍以下的個股已經接近一半,處于歷史低位,而成長股的業績增速保持在30%以上,很有吸引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