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證券報昨日獨家獲悉,在經過近3個月的等待后,中國人保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人保資產”)報送的公募基金業務資格請示,于日前獲得證監會批復。這意味著,這家國內保險資管行業的“領頭羊”一舉拿下2017年的首張公募基金管理業務牌照。
這是大資管時代下出現的新機遇:銀、證、信、保等機構的業務正在互相滲透。有主流投行預計,隨著人保資產等保險巨頭的加入,保險系公募基金擴容提速的信號越發強烈,到2020年時,我國保險系公募基金業務的市場份額,保守估計可達到10%以上。
2013年,《資產管理機構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暫行規定》發布,明確了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可以開展公募業務。隨后,一批大中型保險機構相繼向監管層遞交了公募業務資質的申請。
經記者梳理發現,目前,保險機構涉足公募基金的路徑有三條:一是新設基金公司,如已開業的中國人壽(26.110, -0.09, -0.34%)旗下國壽安保基金,華泰保險旗下華泰保興基金;二是收購現有基金公司,如太平資管收購了中原英石基金(現已更名為“太平基金”),此外市場還傳出多家保險機構正有意受讓國泰君安(18.800, -0.18, -0.95%)手中的國聯安基金51%股權;三是事業部形式。據記者了解,人保資產將以公募事業部的方式開展公募基金業務。
對于以上三種路徑,業內人士分析稱“各有利弊,各自取舍”。事業部形式的優勢在于成本低、改制快,但在審批效率上相對不具備優勢;而新設或收購基金公司的效率或更快,但管理、運營等成本更大。
保險系基金擴容提速,是原本各自為政的資產管理行業由分割走向共融的一大體現。
人保資產黨委書記、總裁王顥,有著豐富的基金行業從業經歷和管理經驗,深諳行業發展趨勢,近年來也為人保資產帶來了市場化的新鮮血液。他此前在接受上海證券報獨家專訪時表示:“我們要努力地把自己定位為財富管理機構,而不是單純的保險類或只為機構服務的資產管理機構。”這也是人保資產一直在爭取公募基金牌照的初衷。
在保險機構將手伸向公募領域的同時,券商、基金同時也在爭奪著保險資金委外領域的“大蛋糕”。政策藩籬一一被拆除后,保險資金可以專戶或定向形式委托給基金、證券等非保險金融機構進行資產管理,這對急欲擺脫對通道業務過度依賴、向財富管理轉型的券商而言,無疑是不容有失的重大機遇。
“要將手伸到別的行業去,當然也要允許別人把手伸進來,這是相互滲透的。”在業內人士看來,無論是券商、基金爭相拉攏“保險大客戶”,還是保險機構爭拿公募基金牌照,都只不過是資管混業的前哨戰。在銀、證、信、保共同分享“資管盛宴”的觥籌交錯間,肉搏較勁的激烈場面將會不斷上演。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