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9 02:21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如果找一個詞語來形容近段時間以來保險公司的心態,那么“如履薄冰”無疑是十分貼切的。2016年12月初,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
如果找一個詞語來形容近段時間以來保險公司的心態,那么“如履薄冰”無疑是十分貼切的。2016年12月初,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一次會議發言中,脫稿痛斥在A股市場興風作浪的保險“野蠻人”。
隨后,保險行業便興起了一波接一波的監管風暴,讓業內外人士領略到了“依法從嚴全面監管”的威力。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各方對2017年伊始的監管動向格外關注,因為一年開頭的作為往往會成為接下來全年行事風格的基調。
記者注意到,截至昨日(1月8日),保監會2017年以來共發布了四項機構審批結果,其中就有一項申請被否決——1月6日,保監會官網下發通知,不予許可福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康人壽)籌建。
這對于正在排隊申請牌照的200多家機構來說,顯然不是好事。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16年保監會共批準了20家保險機構的籌建申請,平均每月1.67家。在保險行業監管風暴持續的背景下,新年伊始福康人壽的被否,是否意味著保險牌照的發放在2017年將趨于更加嚴格呢?
對此,有業內人士透露,監管層對擬籌建保險公司的股東資質,確實審核得更嚴格了。但這種審核其實一直都很嚴格,并不是從2017年才開始的。畢竟,在福康人壽籌建申請被否的當日,北京人壽的籌建申請獲得了通過。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向記者表示,監管層收緊保險牌照發放,一方面是擔憂社會資本盲目涌入保險行業后出現風險;另一方面,受自身人手、制度等因素制約,如果牌照發放太多,也會造成監管不過來的局面。但未來保險市場主體還會不斷增多,只是可能會向保險機構稀缺地區以及專業性很強的創新領域傾斜,估計2017年監管層至少還會批復3家相互保險機構。
存股東資質不達標等問題
資料顯示,福康人壽由大連機車商業城、江蘇雙良科技、大連景順物流、本溪嘉泰貿易、海南中勝置業、中大正通國際投資、大連駿融投資、大連福玉建筑工程等8家公司共同籌建。
保監會表示,審核發現福康人壽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經營定位不明確,從其申請的業務范圍、發展規劃、經營策略等材料看,沒有論證形成差異化經營理念和系統可行的商業模式;二、擬任總經理不符合《保險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規定》的要求;三、主要發起人大連機車商業城有限公司、江蘇雙良科技有限公司不符合《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第十五條關于主要股東的要求。
新年伊始,便有保險公司的籌建申請被否,聯想到近期保監會密集出臺監管文件,不免令市場擔憂,保險牌照審批是否即將趨緊。
對此,有業內人士透露,保監會正在收緊保險牌照發放節奏,希望借此降低部分業者的激進經營和投資行為帶來的風險。此外,對部分險企收購資產和交易行為的擔憂,以及對新的償付能力監管規則的重視,也是監管層采取謹慎做法的原因。
“保監會對于牌照的審核一直都很嚴格,這個也不是從今年(2017年)才開始的,合規、合法、可持續是監管主要的考量因素。畢竟在否決福康人壽籌建的同時,監管還批準了北京人壽的籌建。”某中小型險企內部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近期來看,監管正在提高牌照申請機構的股東資質門檻,防止一些不合格的股東借機進入保險業,從而帶來一些經營或其他方面的風險。
記者梳理2016年以來(截至1月8日)保監會批準籌建的21家保險機構信息發現,在獲批機構中,均有實力雄厚的實業集團或金融、保險控股集團參與籌建。以2017年1月6日獲批籌建的北京人壽為例,其9家發起股東中,有多家行業龍頭實業集團,如北京順鑫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北京韓建集團有限公司等。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社會資本爭相進入保險業的現象,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此前表示,這表明社會資本對保險業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但在社會資本進入保險業問題上,保監會將堅持“保險核心要姓保”,體現保險業“扶危濟困、雪中送炭”的宗旨,在依法合規、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勵各類符合條件的社會資本投資保險業,不斷發展壯大保險業。
2016年僅有4家申請被否
資料顯示,2016年至今,除近期被否決的福康人壽外,保監會還否決了其他4家保險公司的籌建申請,分別為:科暢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欣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欣安人壽)、陽光盛世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北方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記者梳理發現,沒有可行的商業模式、股東財務狀況和資質不達標是其籌建申請遭到否決的主要原因。
以欣安人壽為例,保監會通知顯示,欣安人壽將經營特色定位為養老和健康保險,但從其申請的業務范圍、發展規劃、經營策略等材料看,其相關主業不突出,沒有論證形成差異化經營理念和系統可行的商業模式;5家主要發起人截至2014年末的財務狀況均無法覆蓋本次出資額;主要發起人上海臨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短期償債壓力較大,不符合保監會相關規定。
“監管層收緊牌照(審核)主要是害怕出現風險,尤其是破產風險。一旦保險公司破產,雖然會有保險保障基金介入,但其對行業、消費者的影響都是很大的。”庹國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防風險是監管收緊牌照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監管層面受隊伍建設和編制影響,如果牌照發放太多,也會造成監管不過來的局面。
不過,收緊不代表停滯。此前記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監管層在牌照發放方面會作區域性及專業性傾斜,即優先支持沒有法人保險機構的地區設立保險公司,以及在專業性很強的創新領域加大機構準入力度。
“有一些專業特點和區域(稀缺)性的公司還是會批的。”庹國柱表示,“自保公司、相互保險社等專業性的保險機構是很有市場需求的,監管在批復方面也會相應給予傾斜,估計2017年監管層至少還會再批復3家相互保險機構。這個真的是有市場需求,所以從這個大的方面出發,還是希望監管層在新設機構方面能放得更寬一點。”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