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公募基金管理人增多、機構委外定制基金潮涌,公募為迎合配置型基金需求積極拓展產品線,今年新基金發行迭創新高,注定將成為新基金發行的大年。離2016年結束尚有1個月,新成立基金數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總量,達到912只。業內人士稱,未來基金產品或將產生風險收益精細化、迷你化甚至空殼化等趨勢。
委外助推基金發行潮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7日,今年新基金成立數量已經強勢突破900只,達到912只,超過了去年全年822只的總量,再次刷新了新成立基金數量的歷史新高。
據中國基金報記者了解,新基金“海量”發行主要有三大成因:一是公募基金管理人總數量增多,也增加了基金產品的市場供給;二是由于機構委外資金進入公募,公募管理人發行了許多規劃外的新基金;三是也有公募為布局FOF創新業務,或迎合機構投資者對配置型基金的需要,加大了產品線拓展力度。
中國基金業協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0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7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管子公司共12家,保險資管公司1家。由此看,取得公募牌照的資管公司已達120家。
隨著基金管理人的增多以及基金注冊制改革,基金產品的市場供給也在快速躥升。
Wind數據統計,2010年之前,每家公募年均發行產品數量僅為1只;2010年~2014年,平均每家公募基金發行量已經是3.11只;2015年~2016年,基金家數超過百家,平均每家發行基金的數量高達7.57只。
截至2016年11月27日,2015年至今成立的基金數量為1734只,占當前公募基金總量的48.38%,這也意味著,在公募基金18年的歷史中,最近2年就成立了市場上近一半的基金產品。
除了市場供給增多外,委外定制產品的爆發也成為今年新基金發行潮的一大特色。
北京一中型公募機構銷售部負責人認為,委外定制基金發行數量大增是今年基金數量爆發式增長的主要原因,銀行理財市場有26萬億,只需要一個零頭就可以讓公募規模輕松翻倍。為銀行理財資金定制基金產品,這些規劃外的基金發行是基金增量的主要源頭。
北京一大型公募人士也告訴記者,“我們今年規劃的產品發行計劃中,年初只計劃發行7只,然而到11月份已經發行了27只,增長的部分是機構委外定制化基金,遠遠超過了此前的發行數量和節奏,這是公司今年基金數量大擴容、公司規模大擴張的重要原因。”
此外,布局FOF業務迎合機構投資者配置型基金需求,進而拓展產品線也是部分公募大量發行基金的原因。
北京一位中小公募市場部人士向記者透露,該公司正在布局FOF產品線,而且要助推內部FOF產品,還設置了不同類型的投資策略,主要是為機構客戶提供定制化風險策略產品。
然而,該公募僅有6只產品,按照FOF資產配置、成立時間和規模需求,這家公司不得不發布新基金,盡快推進產品線的拓展。
上述市場部人士稱,“我們規劃發行15只產品,這樣公司總產品將達到21只,而且有權益類、固收類和配置海外產品,可以豐富FOF推出后可配置產品的選擇,滿足機構客戶配置型基金的要求。”
迷你化、空殼化或成趨勢
業內人士分析,基金數量大擴容后,未來基金產品或將產生風險收益精細化、迷你化甚至空殼化等趨勢。
北京某中型公募機構銷售部負責人稱,隨著投資品種增多,未來公募基金的風險收益類產品可能還會繼續細化。公募拓展產品線,不僅是公募基金管理人需要有不同類型風險偏好的產品,還需要按照機構投資者配置特色化的需要來設計特定風險或費率產品。
該負責人稱,“比如現在機構投資者熱衷的產品風險偏好介于固收類、混合型基金之間,如在低風險、中等風險和高風險之間加入中低風險、中高風險,這樣的產品品類可能會受機構歡迎。但目前風格明確的產品不多,未來產品風險的劃分還會繼續細化。”
然而,基金數量的大擴容并未帶來規模的大幅增長,卻帶來了“迷你基金”的隱患。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7日,今年912只公募基金的發行份額為9098.92億份,發行數量雖已超過去年總數量,但發行規模卻反向縮水44.63%,單只基金的平均發行份額僅為9.98億份,這一數據也創造了新基金年均募集規模最低的歷史紀錄,導致基金的“迷你化現象”更為凸顯。
從新基金首募規模來看,首募規模在2億元至2.5億元之間勉強成立的基金數量為307只,占比高達33.66%;485只新基金首募規模低于5億元,占比高達53.18%。
有業內人士擔憂,隨著市場行情的切換,資金整體性、階段性切換到某一類型產品,或將導致資金凈流出基金的“空殼化”。
“我們做券商資管的配置型基金有很深刻的感受,就是在市場行情有趨勢性變化時,資金會大規模、階段性地涌入某一類型產品,這可能會導致資金凈流出的基金產品‘殼’化現象很突出,基金可能會淪為其他資管資金的類通道產品。”上述北京某中型公募機構銷售部負責人稱。
新基金發行數量逐年遞增趨勢明顯
數據來源:Wind(2016年數據截至11月27日) 李樹超/制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