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0 09:57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7月15日,史上最嚴私募募集新規和合同指引開始實施;8月1日,不滿足私募新規的私募基金將會被注銷。 而隨著8月1日私募空殼注銷日的
而隨著8月1日私募“空殼”注銷日的臨近,保殼大戰如火如荼,私募殼的價格也水漲船高。
至于那些保殼無虞的老私募,目前已開始使用新合同,他們偶爾會抱怨幾句,最大煩惱不過是稍顯緩慢的流程和新規實踐中的磕絆。
借錢保殼
多位私募業人士告訴記者,大量私募希望能趕在7月15日換新合同之前完成保殼運動,因而近期券商、保殼私募和基金業協會不得不經常加班。
“保殼時間截點是8月1日,我這幾天比較急,因為我們用的合同是老合同,15日之前必須報備完,所以我這兩天就必須打款進去。”此前的7月13日,正在為保殼努力的私募人士李迪(化名)說。
去年李迪的公司拿到了工商牌照,計劃發行陽光私募產品,然而今年2月5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出臺,新規增加了提交《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法律意見書》的規定,“近期公司法律意見書通過,我們一直在找資金在打第一只產品。”李迪說。
近期,李迪在投資微信群里發“找私募保殼資金”的消息,“希望能配到500萬-1000萬的資金。”
按規定,一個私募產品規模初始規模最低500萬元。“這兩天剛打了幾筆款進賬,除了自有資金100萬,其余的500萬資金都是借來的,月息一分二。”李迪說,借資金主要是用于產品備案,估計備案期在3至20天,“資金借兩個月就夠了,但不能備案完馬上把資金轉出,資金要再放一段時間。”
李迪介紹,其借錢的方式比較簡單,“我們是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客戶直接認購產品就行了,然后我們支付利息,最后通過贖回方式返還本金。”
據記者了解,8月1日前的“保殼大戰”,涉及的主要是兩類私募:一類是在2月5日新規公告前登記沒有滿一年的“空殼”私募;另一類是此前考慮到實際情況、順延3個月辦理時間的、5月1日那批“空殼”私募。
事實上,李迪借錢保殼的情況并非個案,在私募界已是蔚然成風。
“8月1日保殼大限,確實讓一些私募公司頭疼,因為市場環境不好,募集產品不容易,現在公募也不好發,私募更不好發。”深圳上德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立松告訴記者,“我知道的情況是,一般都是私募自己先籌集一些資金,把殼保住。”
玄甲金融投研總監衷亞成也告訴記者,“目前協會對于保殼類私募基金產品備案有一定的窗口指導,例如基金資產初始規模不少于500萬、不得存在投資顧問、不得發行結構化產品等。因而為了保殼,不少私募不惜以10%/年以上的收益吸收優先級資金,名義上以純管理型產品發行,但在后端,保殼私募與優先資金提供方簽訂了一系列保本保息的利益安排協議。”
“私募殼”最低150萬
一邊是保殼之戰正酣,另一邊則是殼價水漲船高。
“私募‘空殼’的價格是10萬,而備過案、有產品的私募殼,能炒到一百萬以上,根據殼具體情況有不同的價位。”一位私募基金公司的人士告訴記者。
以李迪的公司為例,在私募新規下,李迪作了兩手準備,在保殼的同時,也在關注賣殼的行情。
“我們公司在沒出法律意見書之前,買殼方出的價格多是七八萬,也有的高達十來萬。而保完殼的私募公司,比如已經完成首只產品備案的,我前段時間問過,最低的價格是150萬以上。”李迪說。
這個價格貴么?一位深圳私募業中介人士告訴記者,“工商注冊不用花錢,出法律意見書一般不超過5萬元,就是說私募殼成本在六七萬元。”
那么,為什么私募殼的價格可達150萬?
李迪簡單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們自己保這個殼都已經花了六七十萬。其中,法律意見書、公司的墊資等幾項運作成本加在一起有十多萬。然后為保這個殼,這段時間資本成本花了40多萬,加上其他費用,總共六七十萬。”
“我們公司的殼已經運作兩三年了,還是干凈的公司,之前也沒走過賬,也沒發過產品。”李迪認為公司還是比較好的殼資源。
而一家老私募公司的總經理也告訴記者,私募殼目前緊俏,有些無法保殼的私募在找有殼的私募幫忙發產品,“如果不僅有產品,并且帶團隊的私募殼,甚至有的炒到1500萬。”
新合同流程較慢
“預估在7月15日前未能完成產品備案的私募機構,都已換用了新合同。”衷亞成告訴記者。
一位私募業人士近日處理了一份私募新合同,7月18日他告訴記者:“新合同流程比較慢,券商花了4個工作日,今天終于定稿了,之后打印合同,再分別蓋管理人、托管人的章,然后就可以寄給客戶了。接下來,才能打款、成立、備案。其中新合同還增加了24小時冷靜期條款,這就又要耽誤一天時間。”
據上述私募業人士介紹,以前好些券商的舊合同是自動生成合同模版,出合同的速度很快,現在新的電子合同還不能自動生成,得人工做,所以速度較慢。
“新合同主要有兩個影響:一個是讓私募產品募集的前期準備時間變長了,出合同的速度變慢;二是合同有很多新規定,比如24小時的冷靜期、確認合格投資者、回訪等條款,大家實際操作中還不知道怎么弄。”上述私募業人士告訴記者。
事實上,記者采訪的多家私募公司都表示,不打算近期上新產品。
“一個是等券商內部把流程理順,二是在圈子里觀望,看別家公司怎么做。”有私募業人士表示。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