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9 11:12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銀行]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盡管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速大幅下滑,但仍未影響其成為最賺錢的行業。 據數據顯示,在A股十大賺錢王中,凈利潤排名前10強和往年
據數據顯示,在A股十大“賺錢王”中,凈利潤排名前10強和往年基本沒有變化,上市銀行占據了9個席位,惟一非銀行類上市公司為中國平安(601318,股吧);其中工商銀行(4.220, -0.02, -0.47%)已連續3年成為A股“賺錢王”,排名隨后的是建設銀行(4.660, -0.03,-0.64%)、農業銀行(3.090, -0.01, -0.32%)、中國銀行(3.320, -0.01, -0.30%)和交通銀行(5.310, -0.04, -0.75%)。
然而,豪華報表難掩尷尬的是,上述5家大型商業銀行2015年凈利潤平均增速僅為0.79%,16家上市銀行的凈利潤平均增速不足6%, 2014年這兩個數字還分別是6.6%和12%。
如果把時間拉長至2010年(最后一家上市銀行于2010年上市),16家上市銀行此前5年的凈利潤平均增速在26%以上。而自2011年以來,伴隨著我國實體經濟進入中高速發展的新常態,銀行業凈利潤增速呈現出逐年下降態勢。
普華永道近日發布的《2015年中國銀行業回顧與展望》報告稱,經濟放緩和利率市場化的大環境下,大型商業銀行的盈利出現見頂信號,資產質量風險進一步暴露。普華永道中國銀行業和資本市場主管合伙人梁國威表示,今年上市銀行或由高增長的“黃金時代”踏入一個零增長甚至負增長(但基數仍較高)的“白銀時代”。
天量貸款功勞?
16家上市銀行2016年一季報全部落聽。
數據顯示,16家上市銀行合計實現凈利潤規模為3642.34億元,較2015年同期增長4.07%,高于此前的市場預期。如果按一季度91天計算,16家上市銀行每天凈賺40億元。
其中還不乏有保持兩位數凈利潤增長的銀行,如浦發銀行(17.670, -0.06, -0.34%)(600000,股吧)、南京銀行(16.920, 0.06, 0.36%)(601009,股吧)和寧波銀行(14.060,-0.07, -0.50%)(002142,股吧),增長率分別為24.37%、19.49%、15.9%;保持較快凈利潤增長的有平安銀行(10.440, -0.08, -0.76%)(000001,股吧)和華夏銀行(10.050, -0.06,-0.59%)(600015,股吧),增長率分別為8.12%和7.13%。五大行中,只有中行和建行的凈利潤增速保持在1%以上,分別為1.7%、1.41%,工行、農行和交行的凈利潤增速分別為0.59%、0.46%、0.51%。
從上市銀行整體業績驅動因子分解來看,規模擴張是驅動業績增長的主因。回顧中國銀行業黃金發展的10年,正是得益于高速增長的規模成就了最賺錢的行業,10年間銀行業資產規模增長近5倍,利潤飆升超過50倍,盈利水平遠超其他行業。
民生證券銀行業研究員廖志明分析稱,2016年一季度上市銀行整體生息資產規模同比增長11.3%,增速較前一年同期上升1.6個百分點;其中五大行、股份制、城商行生息資產同比增長7.8%、18.9%、31.8%。股份制及城商行生息資產增速均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規模擴張較快。
標普同時認為,一季度表現符合預期的原因主要是,在此期間大量發放貸款,從而暫時減輕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影響以及降低面臨困境借款人的再融資壓力。
央行發布的《2016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16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6.59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1.93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其中,一季度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67萬億元,同比多增1.06萬億元,創單季歷史新高。
中信銀行(5.720, -0.10, -1.72%)(601998,股吧)一季報顯示,新增貸款及墊款為1370.53億元,而去年同期僅為543.37億元,同比增長152.22%;南京銀行一季度新增貸款為266.83億元,去年同期為127.19億元,同比增長109.79%。
此外,2016年一季度末上市銀行整體應收款項類投資(主要為表內“非標”)達9.73萬億元,較2015年初增加4.08萬億元,增速遠高于貸款。具體來看,股份行應收款項投資增長較快,增加3.34萬億元,為增長主力。
息差痛點來臨
凈息差是利息凈收入與總生息資產平均余額的比率,在國內商業銀行利息凈收入占80%大頭的業務格局中,凈息差直接影響著銀行的賺錢能力。
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受連續6次降息及存款利率上限放開等影響,銀行業凈息差逐步收窄。民生證券分析稱,受益于加大非標投資力度及同業負債成本率快速下降等因素,2015年上市銀行整體凈息差同比下降12bps,降幅好于預期,但仍影響凈利潤-5.1個百分點。
“由于2015年連續5次降息的貸款重定價主要在2016年初完成,債務置換等降低了資產收益率。”廖志明表示,一季度上市銀行整體生息資產收益率下降49bps,付息負債成本率僅下降32bps,凈息差下降22bps.
招商銀行(17.320, 0.00, 0.00%)(600036,股吧)表示, 2015年內5次降息導致的資產負債重定價在一季度集中釋放,該行2016年1至3月凈利差為2.49%,凈利息收益率為2.62%,同比分別下降0.23個和0.28個百分點,環比分別下降0.13個和0.15個百分點。興業銀行(16.000,-0.02, -0.12%)(601166,股吧)、中信銀行凈息差同比下降分別為0.22個、0.19個百分點。
而中國銀行一季度顯示,凈息差1.97%,同比下降0.25個百分點,導致該行利息凈收入出現負增長,利息凈收入795.36億元,同比減少14.64億元,下降1.81%。
但也出現了凈息差上揚的案例。平安銀行表示,2014年11月以來,央行連續降息,銀行利差普遍縮窄,該行積極應對利率市場化,加強資產負債結構與定價管理,報告期內凈利差 2.76%、凈息差2.87%,分別同比提升0.19個和0.14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利息收入還會由于營改增核算原因對息差產生進一步收窄壓力。而除了凈息差普遍降低,由壞賬引發的撥備覆蓋率降低也引發市場關注。2015年不良貸款快速增加導致撥備大幅增長,A股16家上市銀行全年共計提撥備6519億元,同比增長52.7%,撥備拖累凈利增速達10.6個百分點。
一季報顯示,有10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較去年末環比上升,銀行資產質量壓力仍然沒有明顯緩解。一些銀行的貸款損失撥備覆蓋率已經接近監管要求的150%的紅線,甚至低于該監管紅線。
其中,工商銀行一季度末的撥備覆蓋率為141.21%,中國銀行一季度末的撥備覆蓋率為149.07%,均低于監管紅線。另外,建行一季度末的撥備覆蓋率為151.71%、交行為151.24%、民生銀行(9.260, 0.00, 0.00%)(600016,股吧)為152.13%,均與150%的紅線標準非常接近。
與經濟息息相關
很明顯,利率市場化深化疊加央行5次降息導致銀行業“息差收窄”、不良貸款率上升導致撥備計提大幅增加兩大因素是造成銀行業凈利潤下降的重要因素。
但恒豐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蔡浩在《中國銀行業》雜志撰文稱,這其實是一種正常的發展現象,不宜過度解讀。
從宏觀經濟周期角度來觀察,自2013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結構面臨轉型和升級,經濟增速呈現波動下行趨勢,不良貸款率在此期間快速上升,與經濟增速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負相關性。
從各國歷史來看,金融業是典型的順周期行業。這實際也符合經濟學原理,經濟增速持續下滑,導致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前期盲目擴張的領域和行業(過剩產能)經營環境惡化,風險將會不斷暴露,對以銀行為核心的金融體系而言,就會形成大量不良資產。
2015年并非只有中國遭遇了不良率上升的局面,世界銀行公布的高收入國家和經合組織成員國(兩者有交集)的不良貸款率均值也分別大幅上漲了65個和59個基點,至3.96%和3.74%的近年高位。
目前國際上公認的關于不良貸款率的警戒線是10%,而國際正常水平是在5%以下。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高收入國家的不良貸款率平均處于3.5%左右,中等收入國家的不良貸款率平均值在4.3%左右,中低收入國家在4.6%左右。
而根據銀監會數據,我國2015年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均值為1.67%,雖然較上年大幅提高42個基點,但絕對值仍處于世界較低水平。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