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09:46 |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值得注意的是,科創板上市短短三年時間,公司已經累計虧損超過30億元。作為以第五套上市標準于2022年1月在科創板IPO的新藥研發公司,截至目前,邁威生物擁有16個處于臨床前...
????????繼年初剛剛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并申請上市之后,邁威生物(23.150, 0.96, 4.33%)(688062)日前又披露擬向中國銀行(5.540, 0.02, 0.36%)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申請注冊發行規模不超過5億元(含5億元)的定向債務融資工具。同時,2024年以來公司還曾兩次調增向金融機構申請授信及融資額度,從最初的合計不超過23億元調增至不超過62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科創板上市短短三年時間,公司已經累計虧損超過30億元。作為以第五套上市標準于2022年1月在科創板IPO的新藥研發公司,截至目前,邁威生物擁有16個處于臨床前、臨床或上市階段的核心品種,其中僅有3個品種已獲批上市。2024年末公司資產負債率急劇攀升至63.61%,如何避免資金鏈斷裂風險,快速融資維系正常運營?
????????三年虧損超30億元
????????現金流倒逼融資回血
????????3月31日,邁威生物公告稱,為進一步優化債務結構,拓寬公司融資渠道,降低公司財務成本,根據公司戰略發展規劃及資金需求,公司擬向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申請注冊發行規模不超過5億元(含5億元)的定向債務融資工具,募集資金用途包括償還有息負債、項目建設、補充流動資金等。
????????需要注意的是,公司于2025年1月6日向香港聯合交易所遞交了發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的申請并獲得受理。公司披露稱,港股IPO計劃是其國際化戰略的重要一步,若成功上市,將有助于其緩解資金壓力并提升國際影響力。
????????實際上,2022年1月公司已經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掛牌上市。彼時,公司通過科創板IPO實現募集資金凈額33.03億元,主要用于年產1000kg抗體產業化建設項目、抗體藥物研發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年報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凈利潤分別為-9.55億元、-10.53億元和-10.44億元,累計虧損金額超過30億元。
????????公司披露稱,新藥研發業務仍需持續較大規模的研發投入,公司未來幾年將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及持續虧損。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發費用累計接近24億元。
????????截至目前,公司擁有16個處于臨床前、臨床或上市階段的核心品種,包括12個創新藥,4個生物類似藥。其中,已上市品種3個,處于上市許可審評階段品種1個,提交上市許可申請前(pre-NDA)溝通交流會議申請階段的品種1個,處于Ⅲ期關鍵注冊臨床階段品種2個,處于其他不同臨床、臨床前階段品種9個。
????????自2022年A股上市以來,盡管IPO募集凈額高達33億元,但短短三年間公司已經累計虧損超過30億元。目前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已經從2022年的24.00%快速升至63.61%。2024年度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9.56億元,而截至2024年末公司流動負債則高達15.42億元,其中短期借款高達9.22億元。
????????此外,2024年以來,公司還曾兩次調增向金融機構申請授信及融資額度,從最初的合計不超過23億元調增至不超過62億元。
????????某頭部上市藥企分析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創新藥行業存在“雙十定律”,即一款創新藥從研發到上市,平均成本超過10億美元,研發周期大于10年。具體來說,研發過程需要經歷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藥品注冊與審批等多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充滿不確定性,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和時間。例如,在臨床試驗階段,藥物需要經過Ⅰ期、Ⅱ期和Ⅲ期臨床試驗的嚴格驗證,以確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這名分析人士總結道:“做創新藥的企業投入大、失敗率高、回報周期長”。
????????創業“元老”出走
????????研發團隊騰挪難解困
????????在研發進展緩慢的背景下,公司還發生了多位核心人員離職的人事動蕩。
????????根據披露,2024年4月19日,公司副總經理、核心技術人員張錦超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所任職務,離職后不再擔任公司及子公司任何職務;2024年12月15日,公司非獨立董事謝寧和郭永起因個人原因辭職。
????????作為公司創業“元老”之一,張錦超是遺傳學專業博士,曾先后在軍事醫學科學院、諾和諾德中國研發中心等單位工作,2010年6月起擔任公司多家全資子公司研發總監、總經理和副總裁等重要職務;2024年4月離職前還長期擔任公司董事、副總經理等職務。
????????公司披露稱,張錦超此前分管抗體藥物發現和抗體藥物臨床前開發工作,主持并參與了公司多個創新品種的臨床前開發工作,其離職后相關工作已由公司研發總裁武海接手。
????????除出走的張錦超舉足輕重外,謝寧和郭永起也是公司兩位不可或缺的核心人員。
????????其中,謝寧是天然藥物化學專業博士,曾在中國藥科大學擔任教授,并曾擔任邁威生物的執行董事、經理、總經理、董事長等關鍵職務。
????????郭永起2020年至2024年12月擔任公司董事。在醫藥研發領域,郭永起具有豐富的經驗,曾參與多項Ⅰ類創新藥的臨床前開發工作,并成功推進多個項目進入臨床研究階段。在公司任職期間,他主要負責的領域包括抗腫瘤、自體免疫及心腦血管等熱門研究方向。此外,他還成功推動了美迪替尼項目的臨床開發。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3年,公司將研發人員調整為生產人員來進行研發控費,公司研發人員數量從2022年末的568人降至398人,減少170人,降幅達30%。即便如此,2023年公司研發費用卻比上年增長了10.17%。
????????業內人士分析表示,邁威生物一開始的管線分級沒有做好,最后在高企的研發成本面前極為被動。可能他們一開始對商業化成績想象得比較樂觀,沒有精細地考慮過管線管理和投入分配的問題。
????????頻繁收購資產
????????生產端被指過早布局
????????除此之外,公司被行業詬病過早布局生產端:作為一家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公司卻選擇了重資產發展的路線。
????????2017年成立之初,公司收購了泰康生物和普銘生物。其中,泰康生物承擔臨床樣品制備、生產工藝放大和轉化以及商業化生產工作;普銘生物則承擔新藥研發工作,擁有自動化高通量雜交瘤篩選平臺。
????????自2018年起,公司又陸續收購了5家公司,累計出資3.66億元,進一步向醫藥產業鏈中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延伸。
????????具體來看,諾艾新為一家具有高效B淋巴細胞篩選平臺和PEG修飾技術平臺的新藥研發公司;
????????對于德思特力,公司披露稱將利用其在抗體藥物的工藝開發方面的技術優勢,建設公司全產業鏈;
????????朗潤邁威的定位為承擔抗體產業化生產基地建設和后續抗體生產工作,但曾長期未開展實質性業務;
????????此外,邁威康以ADC藥物研發為主,兼顧單抗藥物臨床前研究的研發,而江蘇登科則是以藥品批發銷售為主。
????????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公司參股子公司多達18家,除承擔新藥研發工作的德思(美國)子公司處于注銷中狀態外,其他17家子公司中僅有邁威康、德思特力和普銘生物3家公司處于盈利狀態,凈利潤分別為8765.60萬元、1355.78萬元和17.11萬元。
????????過多的子公司還給公司造成了不小的壓力。根據公司3月31日公告,邁威生物將為全資子公司泰康生物、朗潤邁威、江蘇邁威、邁威康、邁威重慶及邁威視等提供擔保,幫助上述全資子公司向金融機構申請授信及融資額度,預計擔保總額不超過31億元。截至公告披露日,邁威生物及其子公司對外擔保余額為16.75億元(不含本次擔保額度),占公司2024年末凈資產及總資產的比例分別為106.76%、39.18%。由此計算,上述提請股東大會審議的擔保額度生效后,邁威生物及其子公司對外擔保余額最高將達到47.75億元,占邁威生物2024年末凈資產及總資產的比例分別為304.33%、111.67%。
????????行業資深人士表示,全產業鏈上下游自然是所有藥企的終極理想。但這一切至少建立在公司有熱銷的產品、擔心產能不足的前提之上。對于像邁威生物這樣處于初期發展階段的Biotech而言,如此過早提前布局,大概會被認為有資產運作的嫌疑。如今公司再次募資時感到負重難行,也可以說是一種反噬的結果。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