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6 13:18 | 來源:華夏時報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公開資料顯示,諾華集團是全球知名的醫藥健康企業,世界三大藥企之一,總部位于瑞士巴塞爾。
跨國藥企在把藥品生意做到世界各國的同時,也總是與行賄丑聞糾纏不清。
希臘衛生部長薩諾斯·普萊夫里斯于日前宣布,將以起訴金額2.14億歐元對總部位于瑞士的跨國制藥及生物技術公司諾華發起訴訟,要求對方為“已經在美國承認的賄賂醫生行為”進行賠償。
無獨有偶,據6月30日的公開報道,諾華計劃在全球范圍內裁減多達8000個工作崗位,達全球員工總數的7%,大部分是醫藥代表和行政崗員工。諾華表示,這是之前披露的重組計劃的一部分,旨在節省約10億美元的成本。
對于諾華的合規文化建設以及裁員等問題,《華夏時報》記者給諾華中國傳播與患者溝通部發去采訪郵件,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醫藥產業戰略顧問周樹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從國際懲治醫療腐敗的規律來看,實現醫藥行業的良性發展,必須依靠法律制度、公眾監督和行業自律協同作用。
曾卷入多國行賄丑聞
公開資料顯示,諾華集團是全球知名的醫藥健康企業,世界三大藥企之一,總部位于瑞士巴塞爾。諾華業務遍及全球150 多個國家和地區,業務涵蓋創新專利藥、眼科保健、非專利藥、消費者保健和疫苗及診斷等多個領域,并在多個領域處于世界領先位置。
作為一家業務遍布世界的跨國藥企,諾華集團也曾經在多國卷入了行賄丑聞,涉嫌為推廣藥品向數千名醫生和公務員商業賄賂,其中以諾華公司希臘分公司在2018年被揭露的賄賂案件影響最大,該案牽涉到希臘2名前總理和8名前部長。
受賄官員批準對有關藥品進行虛高定價,被認為是希臘藥品支出費用是歐盟兩倍的根本原因,上述希臘政府前官員被指控收受諾華公司的賄賂,批準其抬高藥品價格,導致希臘民眾為此承受了30億歐元損失。但對于受賄指控,所有涉事官員均予以否認。
據介紹,全球有55個國家參考希臘的藥品定價,通過對2018年諾華希臘分公司行賄調查發現,希臘藥價上漲對全球醫藥市場的價格起了催化作用,不僅帶來多個國家藥品價格的上漲,同時也導致了醫藥產業鏈上下游的相關企業獲得了高于正常的盈利。
在美國,諾華希臘分公司于2020年就向美國司法部支付2.25億美元賠款,以了結曾隸屬于諾華公司的眼科護理機構愛爾康在希臘賄賂醫生以在醫院和診所使用公司處方藥與手術產品的刑事訴訟。此外,諾華還支付1.128億美元,和美國證監會就相關民事訴訟達成和解。
美國司法部還指出,諾華希臘公司承認,在2009年至2010年期間,該公司在一項旨在推廣諾華品牌藥物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向醫療保健供應商支付了不當款項”。
希臘衛生部長薩諾斯·普萊夫里斯在聲明中表示,希臘正在就“諾華在美國承認的、與向醫生支付賄款有關行動”所遭受的非金錢損失尋求賠償。他還稱,希臘政府保留在新訴訟中要求賠償其遭受的任何損失的權利。
另外,更早以前,據《韓國先驅報》2016年8月報道,諾華(韓國)6名前任和現任高管被韓國檢察機關正式起訴,被指控向醫生行賄超過200萬美元以刺激醫生處方。
當時,諾華發言人Eric Althoff在郵件聲明中表示,我們認為這些不斷在檢討與更新的舉措,已合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出的相關規定,反映出諾華在各方面的主動性,密切配合與加強遵守全球的標準。
藥企合規博弈走向更嚴監管
“利用各國市場的差異和漏洞打‘擦邊球’,本就是一些跨國藥企的做法。”周樹表示,在醫藥行業中,牟取暴利和合規經營之間的博弈一直都存在。
事實上,各國政府都在嚴打發生在醫藥領域的商業行賄,醫藥企業的商業賄賂行為面臨更嚴監管和懲罰措施。
公開報道顯示,德國的醫療腐敗問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度非常嚴重,導致公眾開始廣泛質疑整個醫療界的誠信度。此后,在法律界和社會公眾的強力推動下,德國出臺相關法案,清查醫生違法所得,吊銷腐敗的醫生執照,才明顯改善德國醫療界的腐敗問題。
美國的商業罪案調查部門可以以商業賄賂法來查處藥企行賄行為,而且一些醫藥行業組織也出臺自律方案,倡導企業放棄向醫生送禮品或招待醫生觀看娛樂表演的做法。比如,早在2013年,佛蒙特州、緬因州及哥倫比亞特區等地的法規要求醫生公布價值25美元以上的禮品所得,違者處罰1萬美元。
對于醫藥企業的商業賄賂行為,日本制定了嚴格的懲罰措施,如果是醫生個人收受賄賂遭到查實,不僅要追究相關的刑事責任,而且醫院、藥店、保健等所有與醫藥有關的行業,都對受賄醫生實行“驅逐制”,意味著其從此可能再無法從事與醫藥相關的行業。
近年來,在中國,隨著“兩票制”、集中帶量采購、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以及價格招采信用評價等醫療體制改革措施的不斷推進,對醫藥領域商業賄賂的監管力度明顯加大。
去年9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與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受賄行賄一起查的意見》,對進一步推進受賄行賄一起查作出部署,逐步完善醫療機構與醫藥企業合作形式的管理規范,持續規范醫療機構接受捐贈、臨床科研、學術會議或開展項目等業務行為,推進建立違法違規企業重點關注名單,建議行業內單位審慎考慮與名單內企業開展合作。
《華夏時報》記者梳理發現,截至目前,國家醫保局共發布了兩期“價格招采信用評價‘嚴重’和‘特別嚴重’失信評定結果”,其中涉及的藥械企業或將面臨涉案藥品乃至全部藥品被限制或中止掛網、投標或配送資格的處罰。雖然目前失信名單中尚未出現跨國藥企的名字,但是相信已經引發他們的關注和重視。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