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2 15:10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陳其玨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從上海市區的延安路高架一路西行,至外青松公路附近往南駛入楓涇村路,不久可見路口矗著一座巨大的石砌牌門,上刻明旸法師所題的三個大字——“福壽園”。...
上海福壽園
上海福壽園
一頭干練的短發下是一張白凈的俏臉,鼻上架著副絳朱色的眼鏡,說話時笑語盈盈,皓齒內鮮,將整個人襯托得更顯知性。
被評為福壽園金牌客服、“首席員工”的程冬梅最近又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盡管受疫情影響,清明掃墓現場沒有人來人往,近兩年興起的“代客祭掃”新需求仍讓她應接不暇。
程冬梅仍記得去年清明正日那天的工作:凌晨5點30分就到單位,6點開始和同事推著小推車找到一個個客戶的先人墓前祭掃,簡單的就獻一束花、鞠個躬再擦碑,復雜一點的還要放置香燭乃至水果、糕點。那天,共有400多家客戶從“云端”給他們派了任務,她一個人負責30家左右。此前數日,她已提前讓客戶在網上選擇好祭品然后代為采購。祭掃時還有同事負責拍攝影像并傳送給客戶。
這就是一套“代客祭掃”的標準流程。
已在福壽園工作長達27年的她,也成了中國祭祀文化、祭掃理念變革的見證者。這27年中,她服務的企業從一家碑石林立的傳統公墓蛻變成一座底蘊深厚的人文公園;她所在的行業也從過去只管火化埋葬的社會處理業,嬗變為擔負人類精神傳承、生命思考等使命的社會服務業。
但除了極少數頭部企業,國內這個行業的大部分成員和上述使命仍相去甚遠。在不少專家看來,這個年產值高達數千億元的行業尚未真正轉型。也因此,一場翻天覆地的行業變革眼下正暗流涌動,而作為中國知名生命服務品牌的福壽園恰是這場變革的引領者。
所謂“向死而生”,已是這個行業必須直面的宿命。
葬式變遷折射行業變革
從上海市區的延安路高架一路西行,至外青松公路附近往南駛入楓涇村路,不久可見路口矗著一座巨大的石砌牌門,上刻明旸法師所題的三個大字——“福壽園”。
穿過門樓,沿途只見一側是石獅、石虎、石馬、石象等一尊尊石像生組成的神道,令人視之肅然;另一側則是大片碧湖,湖光瀲滟,水色如黛。
過橋后來到園區入口,只見大門上有胡鐵生所題“滬上新景觀”“人生后花園”,左近還有一塊錢紹武題的“人文紀念公園”石刻。不遠處綠茵茵的草坪上,兩臺白色秋千隨風微蕩,三五小羊閑庭信步。進入園內,但見各色喬木綠蓋疊翠,亭臺樓閣布綴其間。水榭邊是一座煙籠霧繞的假山,上有懸泉飛漱,下有天鵝悠游。唯有從層層綠植間隱隱綽綽的幾排青石碑中,或可看出些許公墓的模樣。
這便是程冬梅每天工作的地方。
27年前,當19歲的她以青浦本地人的身份剛入行時,此地和其他公墓一樣也只是一片“墓碑森林”。就連父母都覺得“一個小姑娘整天在墓地里竄來竄去不好”,希望她在人多點的地方上班。于是程冬梅先去了附近飯店打雜,直到七八年后才進園當了客服。從最初和陌生人一講話就會臉紅,到如今一年接待200多家客戶,程冬梅完成了自身的蛻變。
“現在我看到客戶就愿意去溝通,畢竟園區變得這么漂亮,我也想把這邊最好的東西給到他們。”說這話時,她一臉真誠。
入行近30年,程冬梅覺得人們有些習俗是永遠不變的,例如在清明和冬至兩大節氣安葬的傳統。還有些觀念習俗則日異月殊,例如過去常有人帶錫箔到園里燒化,如今則普遍以獻花代替。
但觀念的改變卻非易事,首先就是人們對墓園存在天然恐懼。程冬梅透露,曾有位來給父親購買墓地的女士把車停得很遠,到了門口也是糾結不安、小心張望,遲遲不敢進園。她發現后耐心勸解,前后一共接待了9次,終于讓這位女士祛除心病。
更多人則抱有根深蒂固的“落地為安”觀念。程冬梅說,很多客戶對墓的要求就是傳統型的高大墓碑,但這與國家提出的節地生態葬理念背道而馳。
所謂節地生態葬就是把骨灰埋在樹下、草坪里、花壇旁、甚至房間內,以節約空間和土地。雖然這更符合當下的環保理念,但剛推出時,市場接受度幾乎為零。
“對這些問題肯定不能一次解決。我們會帶客戶在園內邊走邊看,耐心告訴他國家要提倡環保、節約,還要考慮下一代,用理念打動他們。”程冬梅表示,隨著園區環境越來越好,加上人們觀念的改變,這兩年選擇節地葬的比例越來越高,這類產品已能為大部分人所接受。
在她看來,這正符合國家提倡的“厚養薄葬”,也折射出行業的變革進步。
“我國殯葬改革的總調子已定,就是公益為主體,市場為補充,節地生態為導向。”中國殯葬協會顧問兼殯儀服務工作委員會主任、殯葬工作專家王宏階告訴記者,未來將從幾個方面推動節地生態:一是轉變觀念,大墓、豪華墓亂占地的狀況肯定要變;二是政策法制推動,如規定墓要小型化,雙穴面積不能超過0.8平方米,墓碑高度不能超過0.8米;三是加強社會示范引導。
數據顯示,福壽園節地葬推出第一年,占比僅為5%;如今每年節地葬式約1500座,占比達60%。
殯葬的深刻內涵是人文
除了優美的環境,福壽園還有其他傳統公墓所不具備的寶藏——人文資源。
在園里行走,隨處可見各界名人的雕塑:從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秦邦憲、張聞天等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到陳毅、葉挺、粟裕等新四軍將領;從豐子愷、吳昌碩、沈柔堅等書畫大師到胡適、曹聚仁、施蟄存、唐振常等文史大儒;從顧維鈞、汪道涵、喬冠華等外交巨擘到蔡元培、謝希德、吳孟超等教衛泰斗;從陳歌辛、賀綠汀、鄧麗君、周小燕等聲樂名宿到阮玲玉、上官云珠、謝晉等影視大咖……
這些名人的入駐,常伴隨一些鮮為人知的逸聞趣事,如著名導演謝晉的三絕碑和碑文就分別出自生前好友韓美林和余秋雨之手。據說有一次,這三人邊喝老酒邊縱論天下,謝晉開玩笑說,“如果下次我先走,你們兩人一個要給我做雕塑,一人要給我寫碑文。如果你們誰先走,我也給你們拍電影。”雖是玩笑話,兩位好友在謝晉走后果真踐諾:一做雕塑,一寫碑文。而兩位大家一出手也的確不凡:韓美林所做的謝晉像極具沖擊力,余秋雨寫的碑文更是字字珠璣,就此留下一段佳話。
此外,不少雕像都在細節處凸顯名人身前的職業特點或經歷事跡。“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的銅像前擺放著一尊拿著手術鉗正在手術的手模雕塑,細看可發現右手食指、無名指關節異于常人——正是吳老經年累月做手術留下的痕跡;鄭蘋如的雕塑基座是一座傾斜的十字架結構,背景模擬了當年在西比利亞皮貨店刺殺漢奸丁默邨的情景;喬冠華的雕塑是喬老坐在藤椅上仰天爽朗大笑的場景,記錄的正是他參加26屆聯大時被記者抓拍的那張著名的“喬的笑”;葉永烈的雕像前有個可轉動的大魔方,每一面都印著他的作品,呈現了一個栩栩如生的魔方世界。
“過去殯葬停留在處理階段,把逝者火化就算結束了。但我們把‘殯葬’這兩個字看明白了。殯葬的內涵是什么?是人文。殯葬就是為人而設的,沒有人就沒有殯葬活動。”中國殯葬協會副會長、福壽園國際集團總裁王計生如是講述他對殯葬的理解。
在他看來,墓地是個載體。“我們薈萃了很多人文資源,再過若干年,這里就是上海這座城市的人文寶貝。”
隨著越來越多的名人入駐,福壽園專門建了座人文紀念館,用于講述名人故事、放置名人物品。
已在此工作三年的講解員童倩倩對這里的每件展品如數家珍:汪道涵使用過的辦公桌和文房四寶;賀綠汀的第一架鋼琴;吳昌碩用來洗毛筆的陶缶;謝晉在外導演時常坐的折疊椅,旁邊還有他給小兒子阿四買的小雞鬧鐘。至于鎮館之寶則是東京審判時中國法學代表向哲浚使用過的美國雷明頓牌打字機。
“當初我提出建這座館,董事會是反對的,因為花費巨大。但我堅持要建,要做就要在有限的空間內最大化地把文化、人文注入進去。這是無形的價值,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王計生道出這座紀念館的由來。
據說很多名人家屬一開始有抵觸,后來卻主動捐物,主要就考慮物品放家里可能散失,而這里有專人保管,加上和先人放在一起還能傳承精神、弘揚文化,無疑更有價值。
“這一行懷念三種人:先烈、先賢、先人,所以提出祭先烈、敬先賢、憶先人。”王計生認為,祖先好的精神可以教育后代,人的精神就在傳承中一代代延續。整個社會發展是人的精神的演變,殯葬很大一部分是做這個。
從物理到精神——探索行業改革方向
在王計生眼中,人有兩重性:物理性和精神性。殯葬本質上就要把這兩樣解決好,研究殯葬也就是研究如何把人的物理和精神以更好的形態留存世間——這是殯葬最重要的意義。
“過去做殯葬停留在物理行為比較多,精神比較少,要留下精神主要通過把事跡刻在墓碑上?,F代人空間、時間都不夠,火化成為趨勢,就要研究骨灰和精神如何留存。”王計生說,“今后可能墓碑都沒有了,改為在墓園的某個地方存放先人的生命晶石。”
所謂生命晶石就是用1700度的高溫把骨灰變得晶體化,不僅占地更少,還可做成項鏈、戒指等首飾,便于攜帶和保存。
福壽園有個保存生命晶石的藏晶苑,42平方米的地下室內葬可安放8400位逝者的生命晶石,平均占地僅0.005平方米,是國內乃至全世界最節地的葬式之一。
“數字化時代,晶石背后還可埋入芯片,將人的聲光電都留存在內。聯網后只要點一點,先人的信息都有了。”王計生認為,數字革命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不僅可大跨度地改變很多事,還可把人的思想、形象等通過數字化留存在載體中,100年后也能看到。
而晶石只是形態的一種。當加溫到3000度并加壓,晶石還可變成鉆石。“科學技術提供了很多想象空間,未來是否還有更好的形態留存世間?我們殯葬在研究這一問題。”王計生說。
“總歸要找到一種骨灰終極處理的方式。”王宏階透露,今后對較早采用深埋、海葬等終極處理方式的要鼓勵,對墓地則可能采取租賃方式,設置期限。
在他看來,未來要更強化精神層面的紀念,弱化物質形態,引導百姓采用更節儉、個性、突出精神層面和生態環保的祭祀、安葬方式。
“人只要想明白‘每個人都會變成晶石’,很多困惑就會迎刃而解。”王計生說,“當人變成一個晶石留存在宇宙空間,事實上這個人也就永遠在里面,只是物理變小了,變得更美觀。”
據他稱,福壽園現已做成50%物理和50%精神的分布。未來,物理會進一步變小,精神則會變大,最終要做到80%精神和20%物理的分布。當精神層面延伸變大后,范圍將很廣,甚至涵蓋元宇宙,“其實元宇宙離我們這個行業很近,代表虛擬和現實的結合。”
就在兩周前,福壽園正式啟動“數智陵園·慧心谷”項目,呈現了一個虛擬和現實完美融合的數智化人文公園。在真實的生命公園中,有四季交替的光影流轉、繽紛繁盛的植被分布、高低錯落的山水造景、獨具匠心的紀念雕刻、靜謐肅穆的紀念場館。在虛擬的記憶存儲中,有觸手可及的相思寄托、歷歷可見的先人故事、精心留存的影像瞬間、代代相傳的家風家訓。這成為福壽園打造未來殯葬形態的又一次嘗試。
“很多人都想不到墓地還能這樣做,因為過去總覺得殯葬是負能量的東西。當福壽園把一個好的殯葬形式展現出來后,人的傳統觀念也發生改變:原來這里面也可以有很多正能量。”王計生說。
某種意義上,未來的殯葬甚至可充當連接人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接口。而到了這一步,或許死亡不再令人恐懼,人類也將真正“向死而生”,在精神上到達“不生不滅”的彼岸。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