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5 08:13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楊翔菲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然而,如同所有的互聯網產品一樣,在線素質教育產品也存在著大量問題,其中包括售后服務難解決、虛假宣傳手段多、打卡返現難成功等問題。...
又到一年“3·15”,又到一年盤點時。新經濟催生的新業態下,各種“神奇又便捷”的互聯網產品讓人眼花繚亂,新套路也是層出不窮,消費者不知不覺就交了智商稅。專家指出,探索新業態網絡消費的監管方式和措施刻不容緩。
在線素質教育平臺——素質不太高
“雙減”之下,素質教育的呼聲高漲。無數父母帶著子女輾轉于各類文體培訓機構,在線素質教育也火爆異常。
然而,如同所有的互聯網產品一樣,在線素質教育產品也存在著大量問題,其中包括售后服務難解決、虛假宣傳手段多、打卡返現難成功等問題。
某母嬰社區電商運營者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她的社區經常有用戶反映某些在線素質教育平臺的問題。比如“常青藤爸爸”,就存在“打卡返現難”的問題。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大量“常青藤爸爸”的用戶表示,購買的課程實現全部打卡成功后,用戶提交返現審核,然而30日后系統仍提示“在審核中”,而審核終于結束又提示“系統維護中”,用戶多次與客服溝通后,才能夠在系統中排隊返現。
而此前,“常青藤爸爸”還被用戶投訴,“在打卡返現活動中設置陷阱,誘導消費者領取更加便宜的課程導致無法返現。”
上述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根據“電訴寶”2021年受理的在線素質教育領域用戶有效投訴顯示,2021年共受理全國10家在線素質教育平臺的投訴,大塘小魚、小葉子智能陪練、常青藤爸爸位列前3名,其余依次為:麥淘親子、VIP陪練、河小象、快陪練、久伴教育、動因體育、大咖知識學堂。
案例顯示,“動因體育”存在虛假宣傳現象,承諾課程可延期,用戶到期后,課程卻被核銷;“VIP陪練”則存在強制消費、申請退款客服反饋無錢可退現象;“大咖知識學堂”的問題則是課程內容與宣傳不符,用戶無法退款等。
中消協3月9日發布的《2021年校外教育培訓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報告》指出,當前校外培訓作為教育培訓體系的重要補充,仍有強大消費需求,隨著相關政策逐步落地,行業調整伴生的消費風險還會陸續釋放,強化校外教育培訓消費者權益保護要引起高度重視。
中消協建議,加大培訓機構違法行為查處力度,保障消費者預付資金安全,同時應引導培訓機構合理定價、規范服務。
碳排放管理師培訓——下手要謹慎
2021年3月18日,“碳排放管理員”被正式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成為一個新職業。碳排放管理員,即“從事企事業單位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統計核算、核查、交易、咨詢等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
目前,碳排放管理師培訓班已經隨著我國雙碳政策的推進而遍地開花。某培訓機構老師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碳排放管理員目前相當稀缺,其具體工作為:當企業的碳排放達到標準需要繼續排放,或者完成生產活動后還有多余的排放額度,就需要碳排放管理員去向其他企業進行咨詢、購買等。
記者在黑貓投訴平臺發現,關于“碳排放管理師培訓”的投訴超100起,從頻次上看,自2021年11月投訴開始增加,而投訴問題多涉及機構跑路、虛假宣傳、難以退款等。
記者在某搜索引擎輸入“碳排放管理師培訓”,各種機構撲面而來,仿佛距離成為“碳圈”新星只有一步之遙。記者點擊一網頁后,對話框直接彈出,系統自動顯示“報考黃金期,我們將培訓時間、課程介紹、科目費用等信息發送到您的手機”。
記者輸入手機號后不久,就接到了該培訓機構的電話。對方表示,報名成功后系統將開通課程,記者只需刷夠XX學時就可以參加考試,而考試前夕機構將會提供考前押題,通過率將達到90%以上。
然而,獲得了這個證書就能進入這一藍海了么?目前市場上多數培訓機構頒發的資格證書幾乎都是聯合培訓、機構授權的狀態,也就是說,該證書目前尚未有權威認定。而一位電廠負責人表示,“碳排放管理員光有理論知識不夠,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我們急缺這樣的‘熟練工’。”
也就是說,那些“980元證書拿回家”“時間自由、推薦工作”等培訓機構的口號,不過是“說說而已”。一張含金量并不明確的證書,并無法讓人成為新業態下的專業人才。
人工智能算命——小心個人信息泄露
上海證券報記者在某應用商店輸入“算命”,出現的相關軟件多達數十種,從八字到星座、從紫微斗數到塔羅牌,從周易到土耳其咖啡,古今中外無所不包。
記者又在微信搜索“算命”,僅相關的公眾號就有近60個。隨機打開一個,就能看到它的介紹上赫然寫著:“虎年運程測算,免費算婚姻愛情事業財運……”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占卜算命不再需要“尋仙問道”,“動動手指”就能窺探神秘的命運。AI(人工智能)算命、免費測試、精準預測、在線解析等字眼更是讓用戶“無法拒絕”。
然而,這樣的算命靠譜么?科技作家陳根表示,所謂的AI算命是用一套算法,加上一些可以獲得的常數,來預測人們大致的人生軌跡,只要達到一定的準確率,便能收獲網友的好評。
據中新經緯報道,目前的AI算命軟件的分析結果是從軟件自帶的數據庫里出來的。換句話說,數據庫里是面相測試結果的數據,大概有幾百條,而這些描述運勢的語句則是根據模板獲得。
而在這樣的算命小程序或App背后,則是消費者無法避免的個人信息泄露。多數算命軟件想看完整內容都需要付費購買、上傳詳細個人信息等,于是不知不覺中,消費者不僅交了智商稅,還“自覺”泄露了個人隱私。
專家表示,對互聯網算命程序應加強監管引導,制定技術標準和行業規范,是治理此類亂象當務之急。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