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5 08:46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關子儒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作為新材料的重要分支,納米產業迎來了政策驅動和資本加持,行業的新技術推陳出新,強化賦能醫療、電子、能源、航空航天等領域,助力相關產業實現變革突破。...
納微科技實驗設備(公司供圖)
“納米”曾經似今日的“新能源”“元宇宙”一般熱門,預示著新的產業發展方向和趨勢。如今,納米概念雖不像當初那么“火”,納米產品卻以另一種方式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從生物制藥到醫療美容,從3C產品到電動汽車……十余年來厚積薄發,產業動能正逐步顯現。
作為新材料的重要分支,納米產業迎來了政策驅動和資本加持,行業的新技術推陳出新,強化賦能醫療、電子、能源、航空航天等領域,助力相關產業實現變革突破。
賦能熱門賽道
“新建產能釋放,歸母凈利潤7.6億元至8.3億元……”德方納米在2021年的業績預告中透出暖意。這家2007年成立、2019年上市的公司,如今已成為市值超400億元的行業龍頭企業。公司磷酸鐵鋰產能近年來始終處于國內前列,占比一度超國內總產量的五分之一。
民生證券分析師鄧永康推測,2021年四季度德方納米實現歸母凈利潤5.74億元,出貨量在3.5萬噸左右,對應單噸凈利為1.6萬元左右。他表示,目前磷酸鐵鋰電池國內單月裝機量已超過三元電池,技術路線也獲得了特斯拉、大眾、奔馳等企業的認可;磷酸鐵鋰在儲能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下游產業為公司發展帶來空間。
新能源相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鋰電池等產品的走俏,讓納米技術有了廣闊的舞臺。除了納米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碳納米管等也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業內人士分析,儲能應用的拓展,使得納米材料在電化學儲能等領域有了用武之地。
龍蟠科技同樣看到了納米產業的廣闊前景,自接收貝特瑞的正極材料業務后,在相關領域持續發力。近日,公司在四川投建的15萬噸磷酸鐵鋰電池材料一期全線達產,2022年下半年二期也有望建成。龍蟠科技專供寧德時代的磷酸鐵鋰產品有望在下半年實現出貨。
“我們在牙科醫療行業形成了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是國內領先的口腔修復材料公司。”國瓷材料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醫美領域,公司主要產品有氧化鋯粉體-氧化鋯瓷塊-陶瓷牙冠、美學用玻璃陶瓷材料、嵌體用聚合物陶瓷材料等核心的系列口腔修復材料,部分產品已通過美國、歐盟等海外國家及地區醫療器械的準入許可。
“今年公司將繼續依托核心的材料技術研發、廣闊的市場渠道和優質的客戶資源,以內生發展和外延并購為手段,豐富口腔修復材料產品,強化海外自主品牌與市場推廣。”國瓷材料表示,過去5年間,公司的口腔業務板塊年復合增長率保持在20%左右。為了滿足下游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公司進行了擴產,擴產后相關產品產能提升50%。
打開應用空間
“沒有微球材料的參與,我們在生物制藥領域一片藥都造不出來。”納微科技董事長江必旺介紹,作為納米技術的重要代表,微球在多個應用領域扮演關鍵角色。當前,微球相關技術在中國有了長足發展,部分企業的微球產品登陸國內市場,市場空間逐漸打開。
“微球是基礎材料,從應用的角度來講沒有天花板。”江必旺認為,微球材料在應用上有很強的拓展能力。在生物制藥特別是單克隆抗體生物藥的研發、中試和放大生產等各階段的項目方面,公司相關產品優勢明顯。2022年,微球技術還將更廣泛地在體外診斷領域應用,“這一領域的發展可以預見”。
“公司納米鈦酸鋇產品不斷迭代升級,針對新能源汽車、5G通信和消費電子應用不斷開發新產品。”國瓷材料相關負責人介紹,納米材料技術日新月異,作為納米材料生產企業,公司掌握相關核心生產技術,打造并儲備系列化技術平臺和技術矩陣,推進各系列技術與產品應用。
依托水熱法生產MLCC(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陶瓷粉體的技術優勢,國瓷材料在國內細分市場占有重要地位。公司認為,2022年,5G通信和消費電子設備將繼續拉動MLCC器件需求上漲,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不斷提升也將刺激車用MLCC需求量不斷上升,公司已結合新應用領域推出相關產品。
納米材料的發展猶如逆水行舟,技術的革新刻不容緩。盡管已是行業龍頭,德方納米2022年仍將加緊新型正極材料的產品線建設。2021年,公司與云南曲靖簽訂年產10萬噸新型磷酸鹽正極材料生產基地框架合作協議,2022年的建設項目或將影響公司在相關領域的地位和行業發展的新形勢。
顯現“組團效應”
“生物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等領域迅猛發展,相關行業對納米材料的要求越來越高。”國瓷材料相關負責人表示,2022年,納米材料將向著更適配元件的小型化、智能化、高集成和超快傳輸等方向發展,也將圍繞生物醫藥、新能源、半導體、航空航天、新型軍事裝備及先進制造技術等新興領域研發新型功能材料。
“經過十幾年的沉淀,國內的納米技術正在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技術應用在生產生活當中。”江必旺介紹,納米行業近年來的增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行業多年技術積累的成果。他表示,不遠的將來,得益于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新材料技術的重視,會有更多納米技術推陳出新。
越來越多的技術已經浮出水面。記者了解到,納米產業重鎮蘇州納米城重點謀劃第三代半導體、微納制造、功能材料與器件和納米大健康等領域。2021年,蘇州納米城開工建設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研發與產業化基地,設立全國首個MEMS產業知識產權聯盟,新增納米項目153個。
“納芯微已經提交注冊,海光芯創完成三期上市輔導,潤邁德開始港股上市輔導,勝科納米、同心醫療完成股改。”蘇州納米城相關負責人介紹,納米產業的“組團效應”正在顯現。2021年,蘇州納米城上市后備力量加速擴容,4家企業入選江蘇省科技企業上市培育計劃,20余家企業有上市意向。
業內人士建議,我國納米材料行業發展已呈現產業集群化、聚集化趨勢,未來應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優化、資本孵化及創新能力的可持續發展,突破制約納米材料產業化發展的瓶頸。
縮小文字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