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2 03:48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作者:黃春棉 | [汽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之所以說籌謀當下與未來、兼顧創新與務實,是因為江淮“牽手”大眾符合產業發展規律,有望實現互相補充、協作共贏的局面。從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汽車產業發展經驗來看,行業...
5月29日,大眾汽車宣布將收購江汽控股50%的股份
江淮“牽手”大眾,引入戰略投資者,是“汽車圈”近期當之無愧的熱點事件,贊揚者有之、祝愿者有之、批評者同樣有之……討論的焦點更多集中在“江淮汽車(從資本交割層面而言,江汽控股更為恰當)授讓50%股權給大眾汽車”是否值得、有沒有吃虧。
有沒有吃虧,其實是個階段性“話題”,或者說是一個“結果導向”的話題,因為合伙做生意可能有賠有賺,但初衷肯定是一個:實現做大做強,實現股東及合作方的共同發展愿景。
那江淮汽車的初衷是什么呢?毋庸置疑,一定是穩步前進,做大做強,無愧時代賦予的契機,說到底,是不忘初心。江淮汽車及董事長安進帶領的管理團隊,在過去8年時間里,一直堅持并做到了“乘商并舉、特色突出”。其中,江淮汽車的商用車板塊,尤其是輕型車業務實現了對細分市場的引領。
江淮輕卡產品圖
當然,不可否認,在汽車市場近年來“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行業背景下,江淮乘用車同其他自主品牌一樣遭遇了很大的挑戰,市場表現低于預期。恰恰是這一點,江淮汽車沒有敝帚自珍,更沒有諱疾忌醫,希望通過引入外部力量推進改革,實現一次脫胎換骨的變化。這才有了江淮“牽手”大眾的成因。
在筆者看來,由安進帶領的江淮汽車,選擇“引入”大眾汽車作為戰略合作伙伴,是一個符合時代發展、政策需要、滿足階段性訴求、有利于未來的決定。而且這個決定,兼具創新和務實。
之所以說符合時代發展和政策需要,是因為中國經濟(包括汽車工業)發展在歷經了40余年的改革開放之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其中,“用改革的方法解決改革的問題”是一條很重要的經驗,深化改革是持續向前的動力。
以汽車產業為例,從2018年以來,國家領導人及相關部委大力推進汽車產業的變革,包括支持股比放開、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等舉措,其目的就是要擴大和深化行業改革力度。由安進帶領的江淮汽車,善于抓住歷史契機,響應國企混改的號召,開創了資本形式的對等合作模式,值得稱道。
之所以說籌謀當下與未來、兼顧創新與務實,是因為江淮“牽手”大眾符合產業發展規律,有望實現互相補充、協作共贏的局面。從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汽車產業發展經驗來看,行業的兼并重組、優勝劣汰,在所難免。從國內汽車行業的格局來看,江淮汽車作為一家地方國企,現有的營收和銷量規模,很難擠進“第一梯隊”;而且長期以來,受限于各種外部條件,江淮不得不更多依靠自主獨立發展,在吸納和引入國際合作伙伴方面,是有所缺失的。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幾年前就曾推出大型專題報道《50年,江淮帶給汽車業的深刻思考》,分析和列舉了地方汽車國企的格局和隱憂,那就是做大不易,做強更難,江淮汽車在階段性發展的探索之路上,雖然很出色,但走得不容易。包括專題文章中提到的江鈴、南汽、慶鈴,以及聯想到目前頗為波折的夏利和華晨,都曾是做得風生水起的地方汽車企業,對大家而言,生存(夏利品牌甚至已經退出歷史舞臺)是當務之急,發展需要創新和契機。
安進帶領的江淮汽車,從資本層面實現了與大眾集團的“綁定”,保全了現有的獨立運營架構,積蓄了自主業務的“背書”;展望未來,更有大眾集團十分青睞的商用車、新能源車等……從合作雙方各自的角度出發,資本的紐帶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創新的布局給予了豐富的發展空間,這一切,均呈現出“互抬互補”的美好前景。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