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7 06:19 | 來源:金融界基金 | 作者:未知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面對一季度充滿不確定性的投資環境,多數次新基金選擇了較為“中庸”的建倉策略,也有部分次新基金略顯激進,將倉位迅猛提升至90%以上的高位。與此同時,個別次新基金始終...
年初至今,A股市場跌宕起伏,令投資難度顯著加大,而主動權益次新基金則基于公募專業優勢普遍取得不俗業績。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截至4月27日,最能代表A股市場整體走勢的滬深300指數漲跌幅為-6.68%,而成立于2019年第四季度的17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不同份額分別計算,下同)和115只混合型基金中,分別有12只和82只基金同期取得了正回報,正收益基金整體占比超過了71%。值得一提的是,國泰、中銀、銀河、寶盈四家基金公司旗下多只主動權益次新基金年內收益逆勢超過20%,展現出頗為強勁的主動權益投資管理能力。
數據來源:Wind
時間截至2020/4/27
記者注意到,面對一季度充滿不確定性的投資環境,多數次新基金選擇了較為“中庸”的建倉策略,也有部分次新基金略顯激進,將倉位迅猛提升至90%以上的高位。與此同時,個別次新基金始終堅守“低倉位”。從次新基金建倉路徑來看,受益于逆周期調節政策的基建行業,如水泥、工程機械股受到青睞;估值合理、業績增長確定的消費品,如白酒和醫藥,低估值的銀行和地產,亦成為主要標的。國泰鑫睿基金經理程洲在一季度報告中指出,該基金在今年年初就完成了建倉操作,投資組合主要是重倉持有了未來兩三年景氣度有望持續提升的特色原料藥和基藥目錄品種,而在三月份選擇性地減持了部分去年下半年增持的自主可控/安全可控和進口替代的中小市值成長股標的,并且適量增加了內需相關的品種。
另外,受到疫情影響,不少重倉醫藥行業主題的基金都取得了不錯的收益。比如今年以來收益22.82%的中銀創新醫療(5.38 +0.56%,診股),基金經理劉瀟在一季度報告中指出,新冠疫情對醫藥行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部分子行業受益部分子行業受損,考慮疫情與復產進度,我們重點加配了藥房、醫療信息化與互聯網醫療、醫療器械與診斷、血液制品與疫苗等受益行業,創新藥及產業鏈、創新器械耗材受益于老齡化的骨科、眼科等慢性病領域,作為長期看好方向繼續持有。又比如華夏逸享健康的基金經理陳斌畢業于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在一季度報告中,他提到基金重點配置了互聯網醫療、醫藥創新、維生素等幾個有結構性彈性的方向,華夏逸享健康今年以來上漲18.11%。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今年次新基金整體業績表現亮眼,受一季度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市場恐慌情緒蔓延,投資者紛紛贖回基金份額尋求獲利了結,導致當季次新基金管理規模出現了一定幅度的縮水,大量提前撤出的投資者沒有享受到完整的收益。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末,132只主動權益次新基金管理規模達1774.26億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上述基金管理規模為1410.47億元,一季度整體規模縮減幅度超過了20%。
專業人士表示,盡管疫情使得部分行業及公司受到沖擊,但其影響是階段性的,中國經濟增長將恢復體現韌性。目前,股市整體估值水平位于歷史平均,部分股票的估值水平甚至在歷史底部區間附近,市場依然存在結構性機會,公募基金產品有望延續專業優勢和投研實力繼續為投資者持續創造回報。在這樣的背景下,投資者如果可以更加信任基金經理而選擇長期持有,避免短期追漲殺跌養成理性投資習慣,有望獲得更好的賺錢效應。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