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8 03:46 | 來源:證券日報網 | 作者:金木 | [汽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2019年,我國汽車銷量下降8.2%,眾多車企處于虧損局面。然而,北汽集團營業收入卻逆勢上漲為5012.3億元,同比增長4.26%,成為北京市首家年營收突破5000億元的國有企業,銷...
“在春節放假期間加班加點生產負壓救護車,我代表工信部感謝你們,感謝所有堅守崗位的職工同志們!”2月22日,工信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到北汽集團實地檢查了北汽集團及下屬企業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
為何車企當中,苗部長僅去北汽集團檢查呢?筆者帶大家了解些情況,疫情發生后,北汽集團旗下福建奔馳、北汽福田積極響應工信部下達的負壓救護車生產任務,自大年初一起就復工以保障負壓救護車生產;2月10日起,北汽集團已全面復工復產,是為數不多全面復工的汽車集團,而且3萬多名員工返京,目前沒有一例確診病例。這非常難得的,也體現了該集團管理者高超的組織管理能力。
上述一切好的結果都是在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帶領下夜以繼日、真抓實干取得的。
徐和誼何許人也?他曾獲中國經濟十大新聞人物、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新中國汽車工業60周年領軍人物、2014年最具影響力50位商界領袖、中國杰出質量人等榮譽稱號。僅去年建國70周年之際,徐和誼就獲得“中國杰出貢獻企業家”、年度風云人物不下10個人物獎項,成為當年獲得人物獎項最多的汽車企業掌門人。
2008年的徐和誼
為什么社會各界給予徐和誼這么多的榮譽呢?筆者梳理徐和誼過去18年的汽車職業生涯發現,他的經歷可謂是“驚心動魄”。從北京市委高管“下放”到一團亂麻的北京汽車,拿起鐮刀在一片荒蕪中創業樹立起“北京現代速度”的金字招牌;從2006年10月擔任北汽控股董事長起,“剪刀手”徐和誼快刀斬亂麻理清企業結構與權力,將一個松散集團打造成如今固若金湯的汽車集團,連續七年入圍“世界500強”。
根據中汽協數據,2019年,我國汽車銷量下降8.2%,眾多車企處于虧損局面。然而,北汽集團營業收入卻逆勢上漲為5012.3億元,同比增長4.26%,成為北京市首家年營收突破5000億元的國有企業,銷量也再次穩居汽車行業第四名。
可以說,北汽集團當前來之不易的局面源于領頭人徐和誼,北汽集團離不開徐和誼。無論從資歷、精氣神,還是思想高度上,這個生于1957年的男人都足以帶領北汽集團走得更久更遠。
電視劇人物投射在徐和誼身上
10年前,北京電視臺曾有一部熱播劇《同齡人》,里面主角劉解放放棄市經委的大好前程,轉而向經委主動請纓承包瀕臨倒閉的電子元件廠,并通過合資的方式令企業起死回生,一步步將小企業做到大企業,最后甚至兼并了過去市里面效益好的幾家企業,成立了東方集團,最終寫下了一個500強的神話。
徐和誼掌權之前,北京汽車工業的結構曾被比喻為“一個頭、兩條胳膊、三條腿”。“一個頭”是由市長任組長、副市長任副組長的北京汽車工業領導小組;“兩條胳膊”是北汽控股和北汽投;“三條腿”則是北京現代、北京奔馳和福田汽車。并且企業之間爺爺、兒子、孫子之間的關系異常復雜,屬于非典型的“先有兒子,后有老子”的格局。
“爺爺”當然是北汽控股,2006年時旗下擁有全資、控股和參股企業32個。其中,北京現代和北京奔馳-戴克是合資公司,而占據北京現代50%股份的中方是北京汽車投資公司,其中北汽控股則以41.58%的股權控股北汽投;北汽控股對生產商用車的北汽福田和生產越野車的北京汽車制造廠有限公司屬于間接控股,幾乎沒有話語權。
2002年,徐和誼來到北京汽車時,當時北汽旗下好一點的資產只能算是北汽福田和已經虧損的北京吉普。為了改變北京沒有轎車的歷史,徐和誼從北京市經委副主任調到北汽即擔任北京現代董事長,在一片荒蕪的雜草中邊建設邊生產,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圓了他所說的北京人等待了45年的轎車夢,并且連續3年銷售勢頭兇猛,當年他那股子敢拼的勁創造了“現代速度”。
徐和誼三步走改變北汽一盤散沙局面
由于北京現代出色的業績表現,2006年10月,徐和誼執掌北汽控股,命運給了他拯救北京汽車工業的舞臺。當年,北汽旗下虧損企業達20余家,規模較大的5~10家。長期以來的虧損,為北汽帶來高達42億元的金融債務,同時還有近3萬名職工需要妥善安置,諸多資產、債務問題需要解決。據熟悉內情人士對筆者說,彼時北汽控股管理層有傳出“將北汽委身給其他汽車集團的打算”,但早前還是北汽控股副董事長的徐和誼堅決反對。
如何才能改變并不強大的北汽呢?一是剝離不良資產,二是奪權。剝離不良資產方式大同小異,僅說說最為精彩的“奪權”方式。
先是定方向。2006年上任伊始,徐和誼就提出北汽“走集團化道路”,組建北京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將自己改造成為具有高水平自主開發能力、自主制造、品牌管理、財務統一管理、人力資源統一管理、整車和零部件合理配置、制造和服務貿易合理配置的產業主導型集團。
然后統一思想。2007年,徐和誼帶領控股公司黨政領導、各有關部室,零部件平臺、服務貿易平臺和調整改革平臺領導小組負責人以及北汽投資公司、北京汽車研究總院和各整車企業負責人,前往首鋼新基地河北唐山曹妃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最后奪取控制權。2007年底,北汽控股以增資方式重組北汽有限,成為其控股股東;同一時期,北京國資委批復同意北汽摩對福田股權的轉讓。2008年1月,北汽控股成為福田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
接下來,北汽控股向北京汽車投資有限公司注入北汽有限公司股權,以擴大自己或者說國有股權在北汽投的控制力,這無形中也將使北汽投這只北京汽車工業的“胳膊”聽從于北汽控股這只先前就有的另外一只“胳膊”的領導。
自主與合資比翼齊飛
當北汽集團成為一個整體后,徐和誼開始發力。從2006年到2019年,北汽集團產銷量從68萬輛增長到226萬輛,超過3.3倍;銷售收入由587億元增長到5012.3億元,超過8.5倍。
為何會增長這么快?筆者認為,除了中國汽車市場快速增長的外部環境外,徐和誼帶領的北汽集團管理團隊共同努力這個“內因”才是關鍵。
從2006年到2008年兩年時間,徐和誼只爭朝夕,看看他做了多少事?一是整合與壯大集團旗下所有整車企業;二是與外方斗爭取得部分零部件采購權,扶持北汽控股的零部件平臺——海納川;三是壯大北汽控股自己的貿易平臺,在原有的汽車銷售、物流、進出口業務基礎上,新增汽車金融、二手車、汽車租賃、物業管理業務,以12家服務貿易企業為基礎成立北京鵬龍汽車服務貿易有限公司;最為其津津樂道的還是自主板塊從無到有,組建北京汽車研究總院,這也為后來的紳寶品牌、BJ品牌、北汽新能源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徐和誼善于在與外資合作伙伴斗爭中取得共贏。2014年,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戴姆勒入股就是一步好棋,本來就是股東,沒有理由不支持北汽自主業務發展,包括奔馳工廠管理模式和平臺技術都默默的支持了北汽自主業務,后來北汽越野車BJ90里子基本上就是奔馳G級車,可能就得到了戴姆勒的默許和諒解。徐和誼多方共贏的格局,換來的是北汽自主少奮斗20年,以及緊緊把戴姆勒捆在北汽集團這艘大船上。
2018年,戴姆勒入股了北汽新能源。去年7月份,北汽集團戰略性入股戴姆。同月北汽新能源斥資20.51億元打造的新能源汽車試驗中心在北京亦莊藍谷開業,戴姆勒在此地與北汽新能源共建了聯合實驗室。筆者猜測,一方面北汽不謀求戴姆勒控股地位,或許徐和誼的心思是“不求控股戴姆勒,但求與其分享利益”;另一方面北汽與戴姆勒交叉持股,也是建立某種意義上的聯盟,共同應對當下與未來的中國汽車市場。
四方豪杰匯聚北汽
所謂筑巢引鳳。在構筑北汽集團發展框架的同時,徐和誼積極引進外部人才,從2008年起先后引進原上汽集團副總裁汪大總、原昌河汽車總經理蔡速平、原奇瑞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李峰、原南京依維克總經理兼南汽MG項目總指揮張欣、原奇瑞汽車公司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顧鐳、原一汽豐田營銷副總經理董海洋、原長安PSA副總裁蔡建軍等“四方豪杰”。
四方豪杰匯聚北汽集團,北京人徐和誼沒有門戶之見,海納百川。筆者此前聽著幾個北汽高管的口語,一直誤以為是北京人,但一問才知道,北汽越野車總經理王璋是山西人,北汽越野車黨委副書記、常務副總經理張國富是內蒙人、北汽越野車銷售公司總經理彭鋼是貴州人。整個北汽越野車經營班子就沒幾個北京人。
就在去年下半年,北汽集團再次從外部引進原比克動力電池有限公司總裁廖振波擔任北汽集團副總經理。疫情期間,苗圩部長檢查北汽集團工作時,廖振波也在陪同人員名單,這也是其第一次參加企業事務見諸媒體。
徐和誼應時而變:做新四化先行者
面對汽車行業百年一遇的大變革(新四化: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北汽集團即是較早響應新四化進行變革的汽車企業,也是最早布局純電動市場的車企之一。
北汽集團旗下北汽新能源一直是國內新能源市場的一棵“常青樹”,連續六年位居國內純電動汽車銷量排名第一,同時也是國內首家年產銷超過十萬輛的純電動車企。
出于品牌升級考慮,2018年6月,北汽新能源與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巨頭麥格納合資打造高端電動汽車品牌ARCFOX,首開行業先河。去年日內瓦車展上,北汽集團高端電動汽車品牌ARCFOX全球首發。
2017年4月份,北汽集團成立出行服務平臺——華夏出行。僅兩年時間,華夏出行運營城市50座,車輛總規模超4萬輛,注冊會員490萬人,車輛出租率達80%,已經構建了全出行場景開放式綜合服務生態。
“戰略家”徐和誼轉型新四化的道路是如此的決絕,以至于“金句頻出”。2018年7月份,徐和誼宣布停止在北京地區自主傳統燃油車的生產銷售工作,將在2025年全面停止燃油汽車,實現企業的全面新能源化。一時間,輿論嘩然,畢竟北汽自主燃油車曾僅用5年時間累計銷量達到100萬輛,被譽為超越“北京現代速度”的“北汽自主速度”,放棄燃油車有些可惜。
2019年12月份,北汽集團旗下藍谷信息與西北工業大學大數據存儲與管理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宣布,正式成立歸藏(cang)數據庫聯合實驗室,成為首家擁有自主產權數據庫。
如何過好未來的“苦日子”?
面對汽車市場白日化競爭和產業革命性轉折,徐和誼努力將北汽集團轉向“高新特”新發展戰略,不僅成功打造中國最佳新能源汽車企業,還整合優勢資源在北京牌越野車之外創建英文BEIJING新品牌,開啟北汽自主新篇章。
2019年年底在一次媒體活動上,徐和誼點評未來中國汽車市場也是一針見血:“我原來在鋼鐵行業工作,對鋼鐵特熟。多年前我就說過鋼鐵行業的今天就是汽車行業的明天。”
過去14年北汽集團之所以能夠由亂到統,有小到大。毋庸置疑,離不開徐和誼對于汽車產業發展規律的認知和實踐,但也離不開當初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北京市委市政府主政領導們的支持。
進入2020年,汽車行業與汽車市場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60多歲的汽車老兵依然保持著敏銳的產業洞察力、國際化視野實在難得。在嚴峻的市場環境面前,尤其是此次疫情令2020年整個汽車行業雪上加霜,徐和誼清晰認識到“汽車行業的苦日子到了”,及時調整產能與營銷策略,同時也希望各地政府給予一定的支持。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