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8 10:32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定增業務也曾是不少信托公司的證券業務的發力點,再融資新規能給信托公司帶來多少利好?對信托公司有多大的影響?信托百佬匯記者采訪多位資深實戰專家,而他們對此并不樂...
2020年2月14日晚間,一直備受市場高度關注的再融資新規正式落地。
根據證監會發布的公告,新規從定價基準日、發行折價率、鎖定機制、投資者數量限制、創業板發行條件、批文有效期等各個層面進行了全方位松綁,被視為重磅利好。
受此影響,兩市今日高開高走,上證指數漲2.28%,報2983.62點;創業板指漲3.72%,報2146.18點,再創逾3年來新高,同時北向資金合計凈流入達53.6億元。
定增業務也曾是不少信托公司的證券業務的發力點,再融資新規能給信托公司帶來多少利好?對信托公司有多大的影響?信托百佬匯記者采訪多位資深實戰專家,而他們對此并不樂觀。
受訪人士表示,在未來的定增市場中,信托公司不具有以往那種系統性的大型機會,但存在階段性的、結構性的機會。“信托公司擅長結構化募資,但受制于資管新規,符合標準的業務規模較小。另一方面,信托公司不擅長主動管理,而這種能力無法在一朝一夕之間達成。”
再融資重進寬松周期
近幾年增發市場受再融資規則影響較大。
2017年以來,證監會修訂了定增實施細則并發布減持新規,一系列嚴格限制減少投資者盈利空間和加大退出難度,定增參與的積極性受到影響,全市場增發規模也因此開始下滑,2019年僅為6798億元。
此番,監管部分再次對再融資政策作出調整。業界觀察人士表示,與征求意見稿相比,正式發布的版本略超預期,整體更加市場化??梢灶A見,全面松綁后的再融資寬松有利于提升供需雙方資金結合的積極性和成功率,同時也開啟了繼2017-2018年融資政策顯著收緊后的新一輪寬松周期。
具體來看,此次再融資制度部分條款調整的內容主要包括:
一是精簡發行條件,拓寬創業板再融資服務覆蓋面。取消創業板公開發行證券最近一期末資產負債率高于45%的條件;取消創業板非公開發行股票連續2年盈利的條件;將創業板前次募集資金基本使用完畢,且使用進度和效果與披露情況基本一致由發行條件調整為信息披露要求。
二是優化非公開制度安排,支持上市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上市公司董事會決議提前確定全部發行對象且為戰略投資者等的,定價基準日可以為關于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董事會決議公告日、股東大會決議公告日或者發行期首日;調整非公開發行股票定價和鎖定機制,將發行價格由不得低于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均價的9折改為8折;將鎖定期由36個月和12個月分別縮短至18個月和6個月,且不適用減持規則的相關限制;將主板(中小板)、創業板非公開發行股票發行對象數量由分別不超過10名和5名,統一調整為不超過35名。
三是適當延長批文有效期,方便上市公司選擇發行窗口。將再融資批文有效期從6個月延長至12個月。
信托業務機會并不大
長安信托資本市場二部總經理周林向信托百佬匯記者表示,即使定增新規給市場釋放了重大利好,但給予信托公司的業務機會并不大。
首先,是發行對象數量增加帶來的影響。按照此前的再融資政策,定增發行對象數量少,因此經常有拼單的需求,這構成了之前信托與資管計劃的重要業務。新規之后這類拼單需求將大幅減少,小型機構小規模資金即有資格直接參與其中。
其次,發行價格折扣降低、鎖定期限縮短更加考驗機構的短期投研能力。在這方面,絕大多數信托公司的專業能力明顯不足,且需要較長時間與耐心才能打造出過硬的投研體系。
再次,資管新規造成的制約依然存在。信托、銀行等機構之前是以結構化融資的方式參與定增,而資管新規對結構化產品作出不少限制,使得相關機構的結構化業務難成氣候。而通過主動管理的方式募集資金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并不是信托公司所長,客戶還是更信賴基金、券商等機構的主動管理水平。
“以定增新規為契機,信托公司必須從純資金供應商與結構設計者的角色轉型,當然也不是轉型為偏二級市場投資的定增信托基金,而是向面向優質上市公司的精品投行化的綜合金融服務商轉型。”周林說。
影響尚需持續觀察
某大型信托公司資深人士稱,今天滬深兩市放量大漲便是對這項新政的積極反應。資本市場制度健全是整個證券業務的基礎性利好,與定增投資相關的業務有一些業務機會,不過這還要持續觀察。
單憑結構化融資沒法賺錢
上海某中型基金公司高管認為,再融資新政是資本市場的重大利好,相對于之前的政策,新出臺的政策基本上可以認定為是一個“新生事物”。在未來的定增市場中,信托公司不具有以往那種系統性的大型機會,但還是存在階段性的、結構性的機會。“這要求信托公司要么能抓住核心客戶,在資金募集方面有所長;要么擅長主動管理,在再融資投資市場具備豐厚經驗。”
在之前的定增市場中,信托公司的主要優勢在于結構化融資,而新政縮減再融資鎖定期,未來的定增產品短期化程度非常高。也就是說,在很短時間內,定增產品的優劣即可顯現。如果沒有出色的主動管理能力,單憑結構化融資能力,信托公司無法在定增市場持續賺錢。
有些信托公司在資本市場的主動管理能力也很強,但擅長做二級市場權益投資的公司并不意味著擅長做定增投資。兩者差別非常之大,在定增市場能否實現超額收益取決于機構是否具有豐富的定增投資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資管新規確實對信托公司在資金客戶的選擇和供給方面造成一定的壓力。
“信托公司此前的結構化設計將面臨很大的合規風險,除此之外,資管新規不允許資管產品設置預期收益率、也不允許主要股東甚至實際控制人補倉保底。”上述基金公司高管表示,而如果你的客戶可以接受符合資管新規的優先劣后結構,這也將成為信托公司在未來定增市場的特殊機會。擁有核心大客戶的信托公司,可以根據客戶的投資需求,組織策略、募集資金,這也是一種競爭力。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