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0 04:25 | 來源:文匯報 | 作者:童薇菁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在傳統意義上,戲劇是指以發生在舞臺和影視領域的表演為核心的藝術種類。“戲劇人工智能”具體研究什么?是利用人工智能構建戲劇場景、重塑情感和體驗?還是讓機器演員替代人類成為新的表演要素?
又到一年藝考季,除了表演系報考人數刷新紀錄成為話題,這幾天,中央戲劇學院2020年將首次招收“戲劇人工智能”專業方向博士研究生的消息,也引發各界熱議。人工智能是否能進行藝術創作的討論這幾年時有耳聞,那么,“戲劇人工智能”專業又是如何讓數據算法變得“藝術”?
復旦大學大數據學院魏忠鈺副教授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當下,“人工智能+”已經和很多傳統學科攜手形成學科交叉的局面。或許聽起來,與戲劇的牽手是最“戲劇性”的一次,但將人工智能引入影視制作、舞臺表演領域已經是行業趨勢之一,“看似天馬行空,卻并非空中樓閣。”
“人工智能+戲劇”,引爆點在哪里?
在傳統意義上,戲劇是指以發生在舞臺和影視領域的表演為核心的藝術種類。“戲劇人工智能”具體研究什么?是利用人工智能構建戲劇場景、重塑情感和體驗?還是讓機器演員替代人類成為新的表演要素?
面對引發的種種好奇,中央戲劇學院宣傳部日前回應,由于正處招生期,關于學科設置和研究方向等問題,學院沒有過多發表意見。但通過官方發布的招生簡章,記者了解到,該專業方向的報考優勢還是偏理科——“對‘戲劇與影視學’學科有研究興趣的理工類考生,優先考慮具備學科交叉背景或學科交叉能力較強的考生,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
同時,從該方向博士研究生的導師隊伍和報考生“建議閱讀書目”中也大致可以看出專業研究方向或側重:譚霈生《戲劇》、仲呈祥《門外談戲:論21世紀的中國戲曲》、丁剛毅等《數字媒體技術》、李德毅《人工智能導論》和伊恩·古德費洛、約書亞·本吉奧、亞倫·庫維爾《深度學習》等。
“其中有不少推薦書目是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經典教材,在我平時的教學中也使用得到。”魏忠鈺向記者介紹,人工智能是目前產業發展的前沿陣地,推動著傳統行業不斷自我革新,與此同時,也引發了一股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的熱潮。例如,復旦大學就聯合大數據學院、計算機學院和新聞學院的教學資源,帶頭開設面向智能輿情處理的數據傳播與媒體分析的相關課程。天津大學在2017年成立了新媒體研究院,也是找到了大數據、人工智能與新聞傳播學的結合點。
那么,“人工智能”與“戲劇”的跨學科牽手能夠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影視劇中的特效渲染、虛擬角色、仿真人物、舞美設計、數據影像、后期制作等等都有可能是“引爆點”。“今天,影視工業已經很成熟,特效很逼真、震撼,但在進一步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后,可以想見特效會前進一大步。另外,機器演員或許有朝一日能夠替代人的演出,走上舞臺。‘戲劇人工智能’的未來,不妨大膽想象。”魏忠鈺說。
新專業刷新“科技樹”,標刻文化發展的多元想象
記者翻看今年全國各大藝術院校的招生簡章,許多新專業都令人眼前一亮,比如,中央戲劇學院本科多了主攻“演藝聲音設計”的戲劇影視導演專業;中央美術學院(中法)藝術與設計管理學院今年也正式招生……
戲劇影視導演專業的“演藝聲音設計”,是今年中央戲劇學院為戲劇影視導演專業新設的方向。據悉,考試內容初試為聲音聽辨分析,復試為演奏或演唱、視唱練耳,要求考生具有一定專業的樂理知識和聲樂功底。作為影視和舞臺產品的細節,“聲音”工程地位的提升,折射出國內演藝工業正邁向精細化、系統化。
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流浪地球》制片人龔格爾就曾提出了電影的“職業論”,認為電影工業化的發展離不開包括聲音設計在內的專業環節的發展,然而現在很多年輕人對此卻一無所知。業內人士介紹,聲音設計不僅包括豐富一個場景中的聲音層次,還包括更為復雜的聲音設計內容。比如,上音歌劇院設計建造過程中,也請來法國的聲音設計團隊,為劇場呈現最佳混音效果提供精確方案。從聲音設計的專業角度出發,交響樂、歌劇和戲曲的混響標準不一樣,甚至不同的歌劇也有不同的音響要求,最終聲音設計團隊,提交了可移動天花板和礦棉吸音板方案,通過改變歌劇院的內部容積,為不同的演出形式提供音響支持。
從培養管理人才到適應信息化、技術細分的要求,藝考的改變正日益明顯。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王遠教授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藝考”招生簡章中出現的新變化,不僅是行業發展的溫度計,也是文化發展的晴雨表。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